抗鲍曼不动杆菌小分子肽的合理设计、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鲍曼不动杆菌 | 第12-16页 |
1.1.1 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1.1.2 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 | 第13-15页 |
1.1.3 AB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第15-16页 |
1.2 抗菌肽 | 第16-21页 |
1.2.1 抗菌肽的概念、分类及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1.2.2 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2.4 抗菌肽的合理设计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抗菌肽的合理设计 | 第22-32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1.1 非螺旋抗菌肽的设计 | 第22-24页 |
2.1.1.1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2.1.1.2 活性构象的确定及分子叠合 | 第23页 |
2.1.1.3 3D-QSAR分析 | 第23-24页 |
2.1.1.4 3D-QSAR模型的外部预测评价 | 第24页 |
2.1.1.5 新抗菌肽的设计 | 第24页 |
2.1.2 螺旋抗菌肽的设计 | 第24-25页 |
2.1.3 抗菌肽的合成 | 第25-26页 |
2.1.3.1 抗菌肽的制备 | 第25-26页 |
2.1.3.2 抗菌肽的纯化 | 第2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2.1 非螺旋抗菌肽的设计 | 第26-29页 |
2.2.1.1 3D-QSAR建模结果 | 第27-29页 |
2.2.1.2 新抗菌肽的设计 | 第29页 |
2.2.2 螺旋抗菌肽的设计 | 第29-30页 |
2.2.3 抗菌肽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抗菌肽活性评价 | 第32-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2页 |
3.1.4 实验主要设备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2.1 细菌菌液浓度和光密度标准曲线建立 | 第33页 |
3.2.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实验 | 第33页 |
3.2.3 动态抑菌分析实验 | 第33页 |
3.2.4 杀菌动力学实验 | 第33-34页 |
3.2.5 抗菌肽的盐稳定性实验 | 第34页 |
3.2.6 抗菌肽的血浆稳定性实验 | 第34页 |
3.2.7 细胞选择性实验 | 第34-35页 |
3.2.7.1 溶血毒性实验 | 第34-35页 |
3.2.7.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5页 |
3.2.8 联合用药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细菌菌液浓度和光密度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3.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37-38页 |
3.3.3 动态抑菌分析 | 第38-39页 |
3.3.4 杀菌动力学 | 第39-40页 |
3.3.5 抗菌肽的盐稳定性实验 | 第40页 |
3.3.6 抗菌肽的血浆稳定性实验 | 第40-41页 |
3.3.7 细胞选择性实验 | 第41-43页 |
3.3.7.1 溶血毒性实验 | 第41-42页 |
3.3.7.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2-43页 |
3.3.8 联合用药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抗菌肽作用机制研究 | 第46-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6页 |
4.1.4 实验主要设备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1 抗菌肽在细菌细胞中的定位分析 | 第47页 |
4.2.2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作用分析 | 第47-48页 |
4.2.2.1 流失细胞仪分析细胞膜完整性实验 | 第47页 |
4.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实验 | 第47-48页 |
4.2.2.3 脂质体实验 | 第48页 |
4.2.3 抗菌肽与细菌基因组DNA作用分析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3.1 抗菌肽在细菌细胞中的定位分析 | 第48-49页 |
4.3.2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作用分析 | 第49-52页 |
4.3.2.1 流失细胞仪分析细胞膜完整性实验 | 第49-51页 |
4.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实验 | 第51页 |
4.3.2.3 脂质体实验 | 第51-52页 |
4.3.3 抗菌肽与细菌基因组DNA作用分析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全文总结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56-5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5.2 后续工作计划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