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室内外试验研究方面 | 第12-14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16-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6-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23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页 |
1.5.2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相关问题 | 第24-37页 |
2.1 ABAQUS概述 | 第24-25页 |
2.2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初始地应力平衡问题 | 第25-31页 |
2.2.1 复合地基地应力平衡 | 第25-26页 |
2.2.2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地应力平衡方法 | 第26页 |
2.2.3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自动平衡法分析 | 第26-27页 |
2.2.4 带帽管桩复合地基初始地应力平衡分析 | 第27-31页 |
2.3 接触问题 | 第31-33页 |
2.3.1 接触面处理 | 第31-32页 |
2.3.2 桩土接触 | 第32-33页 |
2.4 模型参数选取问题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长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37-49页 |
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3.1.1 模型建立思路 | 第37页 |
3.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37-39页 |
3.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39页 |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3.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39-41页 |
3.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41-44页 |
3.2.3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44-45页 |
3.2.4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45页 |
3.2.5 桩周土应力分析 | 第45-47页 |
3.2.6 敏感性分析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帽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49-60页 |
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1.1 模型分析建立思路 | 第49页 |
4.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4.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50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9页 |
4.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50-53页 |
4.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53-54页 |
4.2.3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54-55页 |
4.2.4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55-56页 |
4.2.5 桩周土应力分析 | 第56-59页 |
4.2.6 敏感性分析 | 第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厚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60-70页 |
5.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5.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61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9页 |
5.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61-64页 |
5.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64-65页 |
5.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65-66页 |
5.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66页 |
5.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66-69页 |
5.2.6 敏感性分析 | 第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桩孔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70-80页 |
6.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6.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70-71页 |
6.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71页 |
6.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6.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71-74页 |
6.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74-75页 |
6.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75-76页 |
6.2.4 桩侧摩阻力析 | 第76页 |
6.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76-79页 |
6.2.6 敏感性分析 | 第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桩孔间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80-88页 |
7.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80-81页 |
7.1.1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80页 |
7.1.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80-81页 |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7.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81-83页 |
7.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83-84页 |
7.2.3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84页 |
7.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84-85页 |
7.2.5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85-87页 |
7.2.6 敏感性分析 | 第8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八章 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综合因素影响分析 | 第88-110页 |
8.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88-90页 |
8.1.1 模型建立思路 | 第88页 |
8.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88-90页 |
8.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90页 |
8.2 两种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分析 | 第90-102页 |
8.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90-94页 |
8.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94-96页 |
8.2.3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96-99页 |
8.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99-100页 |
8.2.5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8.2.6 敏感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8.3 三种因素对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2-109页 |
8.3.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102-104页 |
8.3.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104-105页 |
8.3.3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105-107页 |
8.3.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107-108页 |
8.3.5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桩间径比对带帽有孔管桩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 | 第110-129页 |
9.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110-112页 |
9.1.1 模型建立思路 | 第110页 |
9.1.2 模型计算简图及边界条件 | 第110-112页 |
9.1.3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112页 |
9.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2-128页 |
9.2.1 荷载沉降分析 | 第115-118页 |
9.2.2 桩身轴力分析 | 第118-121页 |
9.2.3 桩周土压力分析 | 第121-125页 |
9.2.4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125-126页 |
9.2.5 桩土应力比分析 | 第126-127页 |
9.2.6 敏感性分析 | 第127-128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