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8页
        1.3.3 研究述评第18页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第18-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数据来源第19页
        1.4.3 研究框架第19-22页
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3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城市化第22页
        2.1.2 快速城市化第22-23页
        2.1.3 城市空间形态第23-24页
        2.1.4 研究的尺度与范围界定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31页
        2.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第25-26页
        2.2.2 经济学相关理论第26-28页
        2.2.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第28-31页
3 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进程第31-41页
    3.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第31-32页
    3.2 封建社会时期的邵阳市区城市形成与演变(1840年以前) 团块状聚集阶段第32-35页
        3.2.1 西汉至隋朝时期(公元前202-618年)第32-33页
        3.2.2 唐朝至北宋时期(618-1127年)第33-34页
        3.2.3 南宋至鸦片战争前(1127-1839年)第34-35页
    3.3 半封建半殖民时期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1840-1948年) 轴向延伸阶段第35-37页
        3.3.1 晚清时期(1840-1911年)第36页
        3.3.2 民国时期(1912-1948年)第36-37页
    3.4 社会主义时期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1949-1990年) 单侧带状发展阶段第37-41页
        3.4.1 建国初期(1949-1957年)第37-38页
        3.4.2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1958-1976年)第38-39页
        3.4.3 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0年)第39-41页
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第41-57页
    4.1 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第41-43页
    4.2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邵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第43-46页
        4.2.1 城市用地时空扩展测度第43-44页
        4.2.2 第一阶段(1992-2000年) 低密度蔓延阶段第44-45页
        4.2.3 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 轴向线放射状延伸阶段第45-46页
    4.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外部形态动态演化特征第46-53页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46-48页
        4.3.2 城市外部形态测度第48-52页
        4.3.3 城市外部形态演变特征第52-53页
    4.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特征第53-57页
        4.4.1 邵阳市区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特征第53-54页
        4.4.2 城市用地结构的信息熵测度第54-57页
5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邵阳市区城市形态演化的动力机制第57-70页
    5.1 自然环境的塑造力第57-58页
    5.2 经济技术的推动力第58-63页
        5.2.1 经济的增长第58-60页
        5.2.2 产业结构的演替第60-61页
        5.2.3 交通技术的变革第61-63页
    5.3 政府行为的控制力第63-67页
        5.3.1 土地制度的变迁第63-64页
        5.3.2 住房制度的改革第64-65页
        5.3.3 城市规划的引导第65-67页
    5.4 社会阶层的催化力第67-69页
    5.5 合力机制第69-70页
6 未来邵阳市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第70-86页
    6.1 邵阳市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第70-73页
        6.1.1 国家政策的扶持第70页
        6.1.2 省域空间发展战略的调整第70-71页
        6.1.3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第71-73页
        6.1.4 城市化、工业化的双加速第73页
    6.2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第73-78页
        6.2.1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第73-75页
        6.2.2 交通联系强度分析第75-76页
        6.2.3 城市土地适宜性分析第76-77页
        6.2.4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第77-78页
    6.3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策略第78-82页
        6.3.1 旧城更新,优化老城区品质与功能第78-79页
        6.3.2 新城-协作,有机疏散第79页
        6.3.3 促进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第79-80页
        6.3.4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第80页
        6.3.5 与自然协调发展,塑造山环水复的宜居城市第80-81页
        6.3.6 协同规划,与新邵城区同城化发展第81-82页
    6.4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第82-86页
        6.4.1 中心城区:两带两轴,两城四片区第82-84页
        6.4.2 协同规划区:一带两轴,一城两片第84-86页
7 结论第86-89页
    7.1 基本结论第86-87页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87页
        7.2.1 研究的创新第87页
        7.2.2 研究的不足第87页
    7.3 研究的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铁物流园区总体布局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敏感性分析的SWAT水文参数优化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