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肿瘤学实验研究论文--治疗实验论文

共载神经酰胺—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剂协同抗肿瘤研究

中文摘要第20-24页
ABSTRACT第24-28页
符号说明第29-31页
前言第31-42页
    一. 联合用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第32-35页
        1. 联合用药原则第32页
        2. 常用联合用药组合方式第32-35页
            2.1 细胞毒药物间联用第32-34页
            2.2 细胞毒药物与核酸类药物联用第34页
            2.3 细胞毒药物与增敏剂联用第34-35页
    二. 神经酰胺在联合抗肿瘤中的应用第35-38页
        1. 神经酰胺结构及其来源第36-37页
        2. 神经酰胺生理活性及抗肿瘤机制研究第37-38页
    三. 纳米载体在联合抗肿瘤方案中的应用第38-40页
        1. 常见的共递送纳米载体第38-39页
        2. 脂质纳米混悬剂在共递送药物中的应用第39-40页
    四. 课题设计第40-42页
        1. 基于神经酰胺的联合抗肿瘤方案筛选第41页
        2. 神经酰胺-多西他赛协同抗肿瘤机制研究第41页
        3. 神经酰胺-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剂协同抗肿瘤研究第41-42页
第一部分. 基于神经酰胺的联合抗肿瘤方案筛选第42-55页
    一、材料第42-44页
        1. 试剂与药品第42-43页
        2. 主要仪器第43页
        3. 细胞第43页
        4. 试剂配制第43-44页
            4.1 磷酸盐缓冲液(pH 7.4,0.1 M,10×PBS)第43-44页
    二、实验方法第44-46页
        1. 细胞毒性实验第44-45页
        2. 联用协同指数评价第45页
        3. 联用比例对协同作用影响第45-46页
        4. 给药顺序对协同作用影响第46页
    三、实验结果第46-53页
        1. 最佳联用药物的筛选第46-51页
            1.1 CE+DTX细胞毒性考察第46-47页
            1.2 CE+PTX细胞毒性考察第47-48页
            1.3 CE+DOX细胞毒性考察第48-49页
            1.4 联用指数评价第49-51页
        2. CE+DTX最佳联用比例筛选第51-52页
        3. CE+DTX最佳给药顺序筛选第52-53页
    四、 讨论第53-54页
    五、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二部分. 神经酰胺-多西他赛协同抗肿瘤机制研究第55-77页
    一、材料第55-57页
        1. 试剂与药品第55-56页
        2. 主要仪器第56页
        3. 细胞第56页
        4. 动物第56页
        5. 试剂配制第56-57页
            5.1 4%多聚甲醛溶液第56页
            5.2 30% Triton X-100浓储液第56-57页
            5.3 5% BSA溶液第57页
            5.4 Hoechst 33342浓储液第57页
    二、实验方法第57-61页
        1. CE+DTX诱导凋亡实验第57-58页
        2. CE+DTX激活Caspase-3活性第58-59页
            2.1 底物pNA标准曲线建立第58页
            2.2 蛋白标准曲线建立第58页
            2.3 Caspase-3活性检测第58-59页
        3. CE+DTX细胞周期阻滞效应第59页
        4. 细胞骨架破坏实验第59-60页
            4.1 细胞骨架破坏定性评价第59-60页
            4.2 细胞骨架破坏定量评价第60页
        5. CE+DTX体内药效实验第60-61页
    三、实验结果第61-75页
        1. CE+DTX诱导凋亡结果第61-63页
        2. CE+DTX激活Caspase-3活性实验结果第63-66页
            2.1 标准曲线建立第64页
            2.2 蛋白标准曲线建立第64-65页
            2.3 Caspase-3活性检测第65-66页
        3. CE+DTX细胞周期实验结果第66-69页
        4. CE+DTX细胞骨架破坏实验结果第69-72页
        5. CE+DTX体内抑瘤效果第72-75页
    四、讨论第75-76页
    五、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三部分. 神经酰胺-多西他赛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第77-91页
    一、材料第77页
        1. 试剂与药品第77页
        2. 主要仪器第77页
    二、实验方法第77-81页
        1. DTX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第77-79页
            1.1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78页
            1.2 色谱条件第78页
            1.3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8页
            1.4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的测定第78页
            1.5 日内、日间精密度第78-79页
            1.6 方法回收率第79页
            1.7 加样回收率第79页
        2. CE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第79-80页
            2.1 NBD-CE激发波长、发射波长的确定第79页
            2.2 光谱条件第79-80页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0页
            2.4 日内、日间精密度第80页
            2.5 方法回收率第80页
            2.6 加样回收率第80页
        3. 脂质纳米混悬剂中药物含量测定第80-81页
            3.1 纳米混悬剂中DTX含量测定第81页
            3.2 纳米混悬剂中CE含量测定第81页
    三、结果第81-89页
        1. DTX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结果第81-85页
            1.1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81-82页
            1.2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82-83页
            1.3 DTX标准曲线第83页
            1.4 最低检测量和最低定量限的测定结果第83页
            1.5 日内、日间精密度实验结果第83-84页
            1.6 方法回收率实验结果第84页
            1.7 加样回收率第84-85页
        2. CE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结果第85-89页
            2.1 激发波长、发射波长的确定第85-86页
            2.2 光谱条件的确定第86页
            2.3 NBD-CE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6-87页
            2.4 日内、日间精密度实验结果第87-88页
            2.6 方法回收率实验结果第88页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第88-89页
    四、讨论第89-90页
    五、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部分. 共载神经酰胺-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协同抗肿瘤研究第91-124页
    一、材料第92-93页
        1. 试剂与药品第92页
        2. 主要仪器第92-93页
        3. 细胞第93页
        4. 动物第93页
    二、实验方法第93-101页
        1. 共载神经酰胺-多西他赛脂质纳米混悬剂的制备第93-94页
            1.1 CE+DTX-LNS制备工艺第93页
            1.2 等渗调节剂用量考察第93-94页
            1.3 CE+DTX浓度考察第94页
        2. CE+DTX-LNS理化性质评价第94页
            2.1 外观形态观察第94页
            2.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94页
            2.3 样品重现性考察第94页
        3. CE+DTX-LNS冻干制剂的制备第94-95页
            3.1 冻干工艺考察第94-95页
            3.2 冻干保护剂选择第95页
            3.3 冻干保护剂用量考察第95页
        4. CE+DTX-LNS冻干制剂理化性质评价第95-96页
            4.1 外观形态观察第95页
            4.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95页
            4.3 三批样品重现性第95-96页
        5. CE+DTX-LNS稳定性考察第96页
            5.1 不同分散介质中的稳定性第96页
            5.2 初步稳定性考察第96页
        6. CE+DTX-LNS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96-98页
            6.1 DTX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96-97页
                6.1.1 色谱条件第96页
                6.1.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6-97页
                6.1.3 DTX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精密度考察第97页
                6.1.4 DTX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回收率考察第97页
            6.2 CE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97-98页
                6.2.1 光谱条件第97页
                6.2.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97页
                6.2.3 CE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精密度考察第97-98页
                6.2.4 CE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回收率考察第98页
        7. CE+DTX-LNS体外释放度测定第98页
        8. CE+DTX-LNS体外细胞毒性考察第98-99页
        9. CE+DTX-LNS体外诱导凋亡实验第99页
        10. CE+DTX-LNS体外共递送效率评价第99-100页
        11. CE+DTX-LNS体内组织分布第100页
        12. CE+DTX-LNS体内药效评价第100-101页
        13. 体内安全性评价第101页
    三、结果与分析第101-121页
        1. CE+DTX-LNS的制备第101-103页
            1.1 等渗调节剂用量考察第101-102页
            1.2 CE+DTX浓度考察第102-103页
        2. CE+DTX-LNS理化性质考察第103-104页
            2.1 CE+DTX-LNS形态、粒径、电位测定第103-104页
            2.2 CE+DTX-LNS重现性考察第104页
        3. CE+DTX-LNS冻干制剂的制备第104-105页
            3.1 CE+DTX-LNS冻干保护剂用量第104-105页
        4. CE+DTX-LNS冻干制剂理化性质评价第105-106页
            4.1 CE+DTX-LNS冻干制剂形态、粒径、电位测定第105页
            4.2 CE+DTX-LNS冻干制剂重现性考察第105-106页
        5. CE+DTX-LNS稳定性考察第106-107页
            5.1 不同分散介质中的稳定性第106-107页
            5.2 初步稳定性考察第107页
        6. CE+DTX-LNS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107-110页
            6.1 DTX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107-109页
                6.1.1 DTX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7-108页
                6.1.2 DTX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精密度考察第108页
                6.1.3 DTX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回收率考察第108-109页
            6.2 CE体外释放方法学建立第109-110页
                6.2.1 NBD-CE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9页
                6.2.2 NBD-CE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精密度考察第109-110页
                6.2.3 NBD-CE在PBS(含0.5% Tween80)中的回收率考察第110页
        7. CE+DTX-LNS体外释放度考察第110-111页
        8. CE+DTX-LNS体外细胞毒性考察第111-112页
        9. CE+DTX-LNS诱导凋亡能力考察第112-114页
        10. CE+DTX-LNS体外共递送效率考察第114-115页
        11. CE+DTX-LNS体内分布考察第115-117页
        12. CE+DTX-LNS体内药效考察第117-120页
        13. Blank-LNS体内安全性考察第120-121页
    四、讨论第121-123页
    五、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总结与展望第124-127页
    一. 结论第124-125页
    二. 创新点第125-126页
    三.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37-138页
中文综述第138-148页
    参考文献第144-14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日同形词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作用--以词性差异导致的误用为中心
下一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