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课程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 | 第14页 |
二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4页 |
三 儿童认知理论 | 第14-15页 |
四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目标 | 第15-1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第四节 相关术语解释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38页 |
第一节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8-22页 |
一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 第18页 |
二 智能的划分及框架 | 第18-20页 |
三 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 | 第20-21页 |
四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 | 第22-29页 |
一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 第22-26页 |
二 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研究 | 第26-29页 |
三 小结 | 第29页 |
第三节 多元智能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 第29-38页 |
一 多元智能与语言学理论的关系 | 第29-33页 |
二 多元智能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 | 第33-36页 |
三 国内多元智能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36-37页 |
四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 第38-59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一 总体研究情况 | 第38-39页 |
二 数据收集过程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第40-59页 |
一 研究对象背景分析 | 第40-46页 |
二 多元智能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三 主题的选择 | 第47-50页 |
四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50页 |
五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六 课堂教学观察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七 孔子学院夏令营资料分析 | 第53-58页 |
八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元智能的儿童第二语言教学设计 | 第59-74页 |
第一节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 | 第59-67页 |
一 教学理念 | 第59-60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60-61页 |
三 教与学的活动 | 第61-63页 |
四 教师的角色 | 第63-65页 |
五 学生的角色 | 第65页 |
六 教材的角色 | 第65-66页 |
七 评估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孔子学院夏令营课程设计 | 第67-74页 |
一 教学主题的选择 | 第67页 |
二 学生智能及教师角色的认定 | 第67-69页 |
三 教学目标的设定 | 第69-70页 |
四 学习活动的设计 | 第70-72页 |
五 教材的选择和编制 | 第72页 |
六 教学评估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74-75页 |
一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孔子学院夏令营建设 | 第74-75页 |
二 阶段性的主题教学 | 第75页 |
第二节 研究限制及未来发展建议 | 第75-78页 |
一 研究限制 | 第75-76页 |
二 未来发展建议 | 第76-78页 |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 第78-83页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指南 | 第83-84页 |
附录三 教师访谈 | 第84-85页 |
附录四 课堂观察活动总结 | 第85-93页 |
附录五 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课程安排 | 第93-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