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理由和论文价值 | 第10-13页 |
1.1.1 研究示众的原因 | 第10-11页 |
1.1.2 选择电视法制节目的原因 | 第11-12页 |
1.1.3 用人道主义视角的原因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示众 | 第13-16页 |
1.2.2 法制节目 | 第16-17页 |
1.2.3 人道主义 | 第17页 |
1.3 研究课题具备的基本条件 | 第17-19页 |
1.3.1 历史文献资料 | 第18页 |
1.3.2 相关著作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示众的历史与内容 | 第21-29页 |
2.1 示众的历史 | 第21-24页 |
2.1.1 近代以前的斩首示众 | 第21-22页 |
2.1.2 近代至改革开放之前的批斗示众 | 第22-23页 |
2.1.3 改革开放后的严打示众 | 第23-24页 |
2.2 示众的内容 | 第24-29页 |
2.2.1 生命的剥夺 | 第25-27页 |
2.2.2 肉体的折磨 | 第27页 |
2.2.3 精神的贬损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电视法制节目示众表现与特点 | 第29-39页 |
3.1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示众表现 | 第30-33页 |
3.1.1 语言方面——贬义词的大量使用 | 第30-31页 |
3.1.2 形象方面——光头、号衣、镣铐、监狱等画面展示 | 第31-32页 |
3.1.3 结构方面——警察、法律专家以正面形象出场,被示众者以反面形象出场 | 第32-33页 |
3.1.4 权利方面——被示众者的肖像权、话语权、沉默权被侵犯 | 第33页 |
3.2 电视法制节目中的示众特点及功能 | 第33-39页 |
3.2.1 特点 | 第34-36页 |
3.2.2 功能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电视法制节目示众的弊端及解决办法 | 第39-47页 |
4.1 电视法制节目示众的弊端 | 第39-41页 |
4.1.1 示众不利于舆论监督 | 第39-40页 |
4.1.2 示众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第40页 |
4.1.3 示众不利于民主进程 | 第40-41页 |
4.2 解决办法——以费尔巴哈人道主义为视角 | 第41-47页 |
4.2.1 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概述 | 第41-42页 |
4.2.2 从人道主义视角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示众弊端 | 第42-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