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齿圆柱齿轮“半隆埂—半开槽”精密成形途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2页 |
第2章 直齿圆柱齿轮精密成形方法及模具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2.1 一步法成形 | 第12-19页 |
2.1.1 正挤压 | 第12-13页 |
2.1.2 闭式模锻 | 第13-14页 |
2.1.3 浮动凹模成形及其改进 | 第14-15页 |
2.1.4 分流成形 | 第15-17页 |
2.1.5 闭塞模锻 | 第17-18页 |
2.1.6 连续推挤成形 | 第18页 |
2.1.7 劈挤成形 | 第18-19页 |
2.2 两步法 | 第19-25页 |
2.2.1 闭式镦挤—约束孔分流成形 | 第19-20页 |
2.2.2 预锻分流区—分流终锻 | 第20-21页 |
2.2.3 预成形—推挤成形 | 第21-22页 |
2.2.4 减径挤压 | 第22页 |
2.2.5 “闭式模锻预成形—劈挤终成形”工艺 | 第22-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倒档惰轮两步法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的设计 | 第26-55页 |
3.1 倒档惰轮工艺分析 | 第26-27页 |
3.2 锻造工艺方案设计 | 第27页 |
3.3 工序设计 | 第27-28页 |
3.4 预成形模具设计 | 第28-33页 |
3.4.1 锻件图的制定 | 第28-29页 |
3.4.2 预成形模具的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4.3 锻件成形力的计算及设备吨位的确定 | 第30-31页 |
3.4.4 下模的设计 | 第31-32页 |
3.4.5 上模的设计 | 第32页 |
3.4.6 模具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3.4.7 模具材料的选择 | 第33页 |
3.5 热切边冲连皮复合模的设计 | 第33-38页 |
3.5.1 切边/冲孔力的计算 | 第34-35页 |
3.5.2 切边凹模的设计 | 第35-36页 |
3.5.3 凸凹模的设计 | 第36页 |
3.5.4 设备吨位选择 | 第36页 |
3.5.5 闭合高度及模座的选用 | 第36页 |
3.5.6 模具结构的设计 | 第36-38页 |
3.5.7 模具材料的选择 | 第38页 |
3.6 终成形模具的设计 | 第38-50页 |
3.6.1 凹模的设计 | 第38-39页 |
3.6.2 凸模的设计 | 第39-40页 |
3.6.3 吨位确定与压力机的选择 | 第40页 |
3.6.4 平衡托平辅助机构的设计 | 第40-49页 |
3.6.5 模具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3.6.6 模具材料的选择 | 第50页 |
3.7 精整模具的设计 | 第50-55页 |
3.7.1 精整工艺分析 | 第51页 |
3.7.2 精压力计算、设备吨位的选择 | 第51-52页 |
3.7.3 下模设计 | 第52-53页 |
3.7.4 凸模设计 | 第53页 |
3.7.5 模具结构 | 第53-54页 |
3.7.6 模具材料的选择 | 第54-55页 |
第4章 工厂试生产与改进优化 | 第55-67页 |
4.1 首次试生产 | 第55-60页 |
4.1.1 模具准备 | 第55-57页 |
4.1.2 坯料准备 | 第57页 |
4.1.3 试生产过程与结果 | 第57-60页 |
4.2 首次试生产结果分析及改进优化方案 | 第60-61页 |
4.2.1 问题汇总分析 | 第60页 |
4.2.2 解决方案 | 第60-61页 |
4.3 第二次试生产 | 第61-62页 |
4.4 终成形废料粘模新问题的探究 | 第62-66页 |
4.4.1 正面解决类方案 | 第63-64页 |
4.4.2 迂回类方案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