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相关变量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1.1 体育锻炼 | 第10页 |
1.1.2 心理健康 | 第10-11页 |
1.1.3 身体自尊 | 第11页 |
1.1.4 身体意象 | 第11页 |
1.1.5 社会自我效能 | 第11-12页 |
1.1.6 锻炼坚持性 | 第12页 |
1.2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2-17页 |
1.2.1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身体意向与社会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体育锻炼、身体意象和社会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2 调查研究 | 第19-33页 |
2.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19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1.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2.3.1 全体被试的身体意象和社会自我效能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21页 |
2.3.2 社会自我效能、身体意象各变量的性别和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2.3.3 不同锻炼水平中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和身体意象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22页 |
2.3.4 不同锻炼水平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效能感和身体意象各变量的差异性 | 第22-27页 |
2.3.5 体育锻炼与高中生身体意象、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27-30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0-33页 |
2.4.1 中学生被试的身体意象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 第30页 |
2.4.2 不同锻炼水平的中学生身体意象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分析 | 第30-31页 |
2.4.3 体育锻炼与身体意象、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3-39页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3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3.2.3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5页 |
3.2.4 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各变量的描述统计 | 第35页 |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及性别差异分析比较 | 第35-36页 |
3.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及性别差异分析比较 | 第36-37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3.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及性别差异分析讨论 | 第37页 |
3.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及性别差异分析讨论 | 第37-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4.1 调查研究结论 | 第39页 |
4.2 实验结论 | 第39-40页 |
5 创新与不足 | 第40-41页 |
5.1 本研究的创新 | 第40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