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金属矿开采论文--地下开采论文

大红山铜矿块石尾砂胶结充填工艺试验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大红山铜矿空场嗣后充填法的特点第15-18页
    1.3 块石(废石)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第18-23页
        1.3.1 国内外块(废)石胶结充填技术概况第19-21页
        1.3.2 块石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第21-23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大红山铜矿开采技术简介第25-31页
    2.1 矿山现状概况第25页
    2.2 矿山地质概况第25-28页
        2.2.1 区域地质第25-26页
        2.2.2 矿区地层第26-27页
        2.2.3 矿区地质构造第27-28页
    2.3 矿床地质特征第28-31页
        2.3.1 矿体特征第28-29页
        2.3.2 矿石特征第29-30页
        2.3.3 岩石力学第30-31页
第三章 胶结充填体强度模型与计算结果对比第31-49页
    3.1 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的方法第31-32页
    3.2 数学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第32-36页
        3.2.1 经验公式法第33-36页
    3.3 数学力学模型法第36-39页
    3.4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第39-41页
    3.5 岩土力学分析方法第41-46页
        3.5.1 楔形滑动理论第41-44页
        3.5.2 覆岩承重理论第44-46页
    3.6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46-49页
第四章 块石尾砂胶结充填体数值分析值第49-80页
    4.1 FLAC3D软件概述第49-50页
        4.1.1 FLAC3D的主要特征第49-50页
        4.1.2 FLAC3D的求解分析步骤第50页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4.2.1 模型的基本假定第50页
        4.2.2 几何模型第50-53页
    4.3 地应力及岩石力学参数第53-56页
        4.3.1 岩石力学参数第53页
        4.3.2 岩石的破坏准则第53-54页
        4.3.3 地应力计算第54-56页
    4.4 开挖充填步骤第56-57页
    4.5 弹性算法第57-65页
        4.5.1 胶结充填体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布状态第58-63页
        4.5.2 弹性算法监测结果分析第63-65页
    4.6 弹塑性算法第65-77页
        4.6.1 弹塑性算法方案1分析结果第65-72页
        4.6.2 弹塑性算法方案2分析结果第72-77页
    4.7 胶结充填体所需强度第77-79页
    4.8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胶结充填方案设计第80-88页
    5.1 胶结充填体强度参数第80页
    5.2 块石尾砂胶结充填方式的选择第80-83页
        5.2.1 先下料浆后下块石的充填方式第81-82页
        5.2.2 块石料将同时下料的充填方式第82页
        5.2.3 先下块石后下料浆的充填方式第82-83页
    5.3 胶结尾砂浆配比确定第83-87页
        5.3.1 胶结尾砂浆自流输送浓度实验第83-85页
        5.3.2 胶结尾砂浆渗透实验第85-87页
    5.4 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工业试验第88-98页
    6.1 胶结料浆配比设计第88-91页
        6.1.1 胶结矿柱分层充填第88-90页
        6.1.2 分级尾砂胶结料浆配比设计第90-91页
    6.2 充填系统第91-92页
    6.3 供料情况第92-94页
        6.3.1 分级尾砂供料情况第92页
        6.3.2 废石供料情况第92页
        6.3.3 水泥供料情况第92-94页
    6.4 胶结料浆的制备第94页
    6.5 料浆输送第94-95页
    6.6 充填挡墙第95页
    6.7 充填料浆浓度测定第95页
    6.8 实验结果第95-98页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第98-100页
    7.1 结论第98-99页
    7.2 不足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录 (攻读硕士区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A8079铝箔坯料显微组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提高超疏水性生物质基材料稳定性和耐久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