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4-34页 |
1.1 注视知觉 | 第14-22页 |
1.1.1 注视线索与注视知觉 | 第14-15页 |
1.1.2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及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1.1.2.1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及研究范式 | 第15-16页 |
1.1.2.2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1.3 注视知觉的社会特征 | 第19-21页 |
1.1.4 注视知觉的神经基础 | 第21-22页 |
1.2 以客体为中心的注意转移 | 第22-25页 |
1.3 心理旋转与认知加工 | 第25-28页 |
1.3.1 空间观点采择中的心理旋转 | 第25-26页 |
1.3.2 注视知觉中的心理旋转 | 第26-28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28-31页 |
1.4.1 面孔旋转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 | 第28-30页 |
1.4.2 注视知觉中的心理旋转的特征 | 第30-31页 |
1.5 目的与构思 | 第31-3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1.5.2 研究构思 | 第31-34页 |
2. 实验研究 | 第34-56页 |
2.1 实验1: 短SOA下面孔旋转对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影响 | 第34-40页 |
2.1.1 实验目的 | 第34-3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2.1.2.1 被试 | 第35页 |
2.1.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35-36页 |
2.1.2.3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2.1.2.4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2.1.3 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2.1.4 讨论 | 第40页 |
2.1.5 结论 | 第40页 |
2.2 实验2: 大角度面孔旋转对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影响 | 第40-44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40-41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2.2.1 被试 | 第41页 |
2.2.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41页 |
2.2.2.3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2.2.2.4 实验程序 | 第42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2.2.4 讨论 | 第44页 |
2.2.5 结论 | 第44页 |
2.3 实验3: 大角度面孔旋转对静态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影响 | 第44-50页 |
2.3.1 实验目的 | 第44-45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2.3.2.1 被试 | 第45页 |
2.3.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45页 |
2.3.2.3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2.3.2.4 实验程序 | 第46页 |
2.3.3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2.3.4 讨论 | 第48-49页 |
2.3.5 结论 | 第49-50页 |
2.4 实验4: 强调面孔旋转过程对注视线索提示效应的影响 | 第50-56页 |
2.4.1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4.2.1 被试 | 第50页 |
2.4.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50页 |
2.4.2.3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2.4.2.4 实验程序 | 第51页 |
2.4.3 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2.4.4 讨论 | 第54-55页 |
2.4.5 结论 | 第55-56页 |
3. 总讨论 | 第56-61页 |
3.1 综合讨论 | 第56-57页 |
3.2 面孔旋转对注视知觉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 注视知觉中所涉及的心理旋转的性质 | 第58-59页 |
3.4 旋转面孔背景下注视知觉的作用机制 | 第59-61页 |
4. 总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