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23页 |
三、研究框架及重难点 | 第23-24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相关问题理析 | 第26-51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概念界定 | 第26-35页 |
(一)主体 | 第26-28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 第28-32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 | 第32-35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的组织层级 | 第35-43页 |
(一)中央委员会 | 第35-38页 |
(二)中央政治局 | 第38-40页 |
(三)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 第40-43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相互关系 | 第43-51页 |
(一)领袖个人与领袖主体 | 第43-45页 |
(二)领袖主体与政党主体 | 第45-47页 |
(三)领袖主体与人民群众主体 | 第47-49页 |
(四)领袖主体与理论工作者主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历史轨迹 | 第51-79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准备 | 第51-58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组织条件 | 第51-53页 |
(二)党在国民革命中领导地位的形成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政治条件 | 第53-54页 |
(三)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探索为领袖主体塑造准备了理论条件 | 第54-58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开启与困局 | 第58-64页 |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领袖主体塑造的伟大进程 | 第58-60页 |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起推进了领袖主体塑造核心力量的形成 | 第60-62页 |
(三)“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形成使领袖主体的塑造深陷困局 | 第62-64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转折与推进 | 第64-71页 |
(一)遵义会议成为领袖主体的塑造从困局到重塑的重大转折 | 第64-66页 |
(二)红军北上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实现了领袖主体的艰难重塑 | 第66-69页 |
(三)国内和平局面的形成推进了领袖主体的全新塑造 | 第69-71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展开与完成 | 第71-79页 |
(一)全面抗战的实现奠定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基本格局 | 第71-73页 |
(二)延安整风运动推动了领袖主体塑造的全面展开 | 第73-76页 |
(三)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领袖主体塑造的正式完成 | 第76-7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主要平台 | 第79-109页 |
一、统一战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平台 | 第79-90页 |
(一)工农民主联合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 第79-83页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 第83-87页 |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领袖主体塑造的作用 | 第87-90页 |
二、武装斗争是领袖主体塑造的军事平台 | 第90-99页 |
(一)土地革命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 第90-94页 |
(二)抗日民族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 第94-97页 |
(三)全国解放战争对领袖主体塑造的影响 | 第97-99页 |
三、党的建设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平台 | 第99-109页 |
(一)农村游击战争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 第99-102页 |
(二)全民族抗战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 第102-106页 |
(三)夺取全国政权条件下党的建设对领袖主体塑造的意义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创新成果 | 第109-134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理论成果 | 第109-116页 |
(一)领袖主体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开创与发展 | 第109-111页 |
(二)领袖主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阐述与形成 | 第111-113页 |
(三)领袖主体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 第113-1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制度成果 | 第116-125页 |
(一)领袖主体对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确立和实践 | 第117-119页 |
(二)领袖主体对抗日民主政权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 第119-123页 |
(三)领袖主体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创造与发展 | 第123-125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实践成果 | 第125-134页 |
(一)领袖主体对中国革命战略大转变的推动和完成 | 第125-128页 |
(二)领袖主体对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和全国抗战的坚持 | 第128-131页 |
(三)领袖主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和最终胜利的实现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塑造的当代启示 | 第134-153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基础 | 第134-140页 |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标识 | 第134-136页 |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依归 | 第136-138页 |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思想方向 | 第138-140页 |
二、遵循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基础 | 第140-146页 |
(一)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前提 | 第140-143页 |
(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要求 | 第143-144页 |
(三)践行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领袖主体塑造的政治特点 | 第144-146页 |
三、加强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基础 | 第146-153页 |
(一)正确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制度 | 第146-148页 |
(二)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集体中的核心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核心 | 第148-150页 |
(三)加强和改善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是领袖主体塑造的组织保证 | 第150-153页 |
结语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后记 | 第160-16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