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植物内生菌 | 第10-12页 |
1.1 植物内生菌对寄主的促生作用 | 第10-11页 |
1.2 植物内生菌的抗病虫活性 | 第11-12页 |
2 马铃薯炭疽病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3 微生物发酵工程 | 第13-15页 |
3.1 发酵培养基质的确定 | 第14页 |
3.2 发酵条件的控制 | 第14-15页 |
4 芽胞杆菌的促生作用机制 | 第15-17页 |
4.1 植物激素类 | 第15-16页 |
4.2 固氮和溶磷能力 | 第16-17页 |
4.3 铁载体 | 第17页 |
5 解淀粉芽胞杆菌主要抑菌物质 | 第17-18页 |
5.1 抑菌蛋白 | 第17-18页 |
5.2 脂肽类物质 | 第18页 |
5.3 聚酮化合物 | 第18页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拮抗菌株262AG6的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评价 | 第20-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1.1 材料 | 第20-21页 |
1.2 方法 | 第21-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1 抑菌能力测定 | 第25-27页 |
2.2 其他生物学功能测定 | 第27-28页 |
2.3 鉴定 | 第28-3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262AG6发酵工艺优化 | 第32-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1.1 材料 | 第32-3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2.1 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 第35-37页 |
2.2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浓度的优化 | 第37-38页 |
2.3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正交试验 | 第38-39页 |
2.4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9-41页 |
2.5 发酵罐中菌株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262AG6发酵粗提液稳定性测定 | 第44-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1.1 材料 | 第44-45页 |
1.2 方法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2.1 产抑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筛选 | 第46-47页 |
2.2 温度对262AG6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页 |
2.3 紫外线对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 pH对262AG6粗提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2.5 有机溶剂对粗提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2.6 菌株262AG6无菌发酵粗提液抑菌谱的测定 | 第49-5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262AG6粗提液中抑菌物质的GC-MS分析 | 第5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材料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2.1 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52-53页 |
2.2 乙酸乙酯萃取物GC-MS分析 | 第53-54页 |
2.3 氯仿萃取物GC-MS分析 | 第54-57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7页 |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7-59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4.2 展望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9-60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项目来源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