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6页 |
1.1 过渡金属配聚物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过渡金属配聚物的研究现状 | 第9-23页 |
1.2.1 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策略 | 第9-10页 |
1.2.2 含不同类型配体的过渡金属配聚物的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3 以M-M/M’为中心的过渡金属配聚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过渡金属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1.4 表面光电压谱 | 第24-25页 |
1.5 选题目的、依据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1 所用仪器 | 第26页 |
2.2 所用试剂 | 第26-27页 |
第3章 含L型配体的同/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电性能 | 第27-55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3.2.1 配聚物(1)-(7)的合成 | 第27-29页 |
3.2.2 配聚物(1)-(7)的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29-31页 |
3.2.3 配聚物(1)-(7)的IR,UV光谱测定 | 第31页 |
3.2.4 配聚物(1)-(7)的表面光电压谱的测定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5页 |
3.3.1 关于配聚物(1)-(7)的合成的讨论 | 第31页 |
3.3.2 配聚物(1)-(7)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1-46页 |
3.3.3 配聚物(1)-(7)的IR光谱的指认 | 第46-47页 |
3.3.4 配聚物(1)-(7)的SPS及UV-Vis-NIR的指认及分析 | 第47-54页 |
3.3.5 配聚物(1)-(7)的SPS对比分析及讨论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吡啶基杂核Cu-Cd(Zn)和V-Co(Ni)配聚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 | 第55-72页 |
4.1 前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2.1 配聚物(8)-(11)的合成 | 第55-56页 |
4.2.2 配聚物(8)-(11)的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56-57页 |
4.2.3 配聚物(8)-(11)的IR,UV光谱测定 | 第57页 |
4.2.4 配聚物(8)-(11)的表面光电压谱的测定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2页 |
4.3.1 关于配聚物(8)-(11)的合成的讨论 | 第57-58页 |
4.3.2 配聚物(8)-(1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8-65页 |
4.3.3 配聚物(8)-(11)的IR光谱的指认 | 第65-66页 |
4.3.4 配聚物(8)-(11)的SPS及UV-Vis-NIR的指认及分析 | 第66-70页 |
4.3.5 配聚物(8)-(11)的SPS对比分析及讨论 | 第70-72页 |
第5章 基于唑类、羧酸类混合配体的Co、Cu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 | 第72-88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5.2.1 配合物(12)-(16)的合成 | 第72-73页 |
5.2.2 配合物(12)-(16)的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73-74页 |
5.2.3 配合物(12)-(16)的IR,UV光谱测定 | 第74页 |
5.2.4 配合物(12)-(16)的表面光电压谱的测定 | 第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8页 |
5.3.1 关于配合物(12)-(16)的合成的讨论 | 第74-75页 |
5.3.2 配合物(12)-(16)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75-81页 |
5.3.3 配合物(12)-(16)的IR光谱的指认 | 第81-82页 |
5.3.4 配合物(12)-(16)的SPS及UV-Vis-NIR的指认及分析 | 第82-87页 |
5.3.5 配合物(12)-(16)的SPS对比分析及讨论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8-91页 |
参考 文献 | 第91-98页 |
附录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