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乡愁视角下闽中村庄“记忆场所”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4 研究意义第13页
        1.4.1 理论意义第13页
        1.4.2 现实意义第13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1.6 应用方法第14-15页
    1.7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8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乡愁视角下记忆场所理论研究第17-35页
    2.1 乡愁视角解析第17-19页
        2.1.1 乡愁的理解第17-18页
        2.1.2 乡愁情感的产生与延续过程第18-19页
    2.2 村庄记忆场所理论研究第19-25页
        2.2.1 场所理论研究第19-21页
        2.2.2 记忆场所理论研究第21-23页
        2.2.3 村庄记忆场所理论研究第23-25页
    2.3 乡愁视角下村庄记忆场所理论研究第25-28页
        2.3.1 乡愁情感与场所的联系第25-27页
        2.3.2 村庄记忆场所的物质空间对乡愁情感的影响第27-28页
    2.4 乡愁视角下村庄记忆场所的研究方法构建第28-35页
        2.4.1 承载乡愁的记忆场所探寻第28-31页
        2.4.2 记忆场所的分类与形成因素分析第31-33页
        2.4.3 记忆场所特征的提炼第33-35页
第三章 乡愁视角下闽中村庄记忆场所调查研究第35-49页
    3.1 调查一:场所环境与乡愁情感关联性研究第35-39页
        3.1.1 村庄现状第35-37页
        3.1.2 研究设计方法第37页
        3.1.3 研究结果第37-39页
    3.2 调查二:激发居民乡愁情感的记忆场所提取第39-49页
        3.2.1 村庄现状第39-40页
        3.2.2 研究方法第40页
        3.2.3 研究结果第40-46页
        3.2.4 绘制共识地图第46-47页
        3.2.5 记忆场所的分类第47-49页
第四章 乡愁视角下闽中村庄记忆场所特征研究第49-83页
    4.1 记忆场所形成因素分析第49-61页
        4.1.1 生活轴线旁的小场所第49-50页
        4.1.2 历史纪念物主导的场所第50-54页
        4.1.3 具备特殊趣味性的场所第54-55页
        4.1.4 村庄自然环境特色场所第55-58页
        4.1.5 基本生活必须的公共场所第58-61页
    4.2 记忆场所特征的研究第61-83页
        4.2.1 空间环境特征第61-76页
        4.2.2 功能特征第76-78页
        4.2.3 情感特征第78-83页
第五章 村庄记忆场所的保护发展策略第83-95页
    5.1 基于村庄大面积整体改造方式第83-88页
        5.1.1 记忆基因的呈现第83-85页
        5.1.2 记忆场所重现方式第85-88页
    5.2 基于村庄渐进式发展的保护方式第88-95页
        5.2.1 已有更新规划方法的借鉴第88-89页
        5.2.2 村庄记忆场所的有机更新措施第89-95页
总结第95-99页
    成果与结论第95-97页
    不足与展望第97-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表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体人行组织研究
下一篇:关中城市建成区控规中小型公园绿地规划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