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密码学概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不可靠通信中的两阶段认证协议 | 第10页 |
1.2.2 多接收者隐私保护协议 | 第10-11页 |
1.3 不可靠通信中的两阶段认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多接收者隐私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工作 | 第14-24页 |
2.1 数学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伪随机函数集 | 第14页 |
2.1.2 Chebyshev混沌映射和Diffie-Hellman问题 | 第14-15页 |
2.1.3 Chebyshev混沌映射的定义和性质 | 第15-16页 |
2.2 密码学基础 | 第16-21页 |
2.2.1 密码学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密码使用学的算法 | 第17-18页 |
2.2.4 基于Diffie-Hellman离散对数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8-19页 |
2.2.5 椭圆曲线密码体制 | 第19-20页 |
2.2.6 哈希函数 | 第20-21页 |
2.3 AVISPA安全协议分析工具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不可靠通信中两阶段认证协议 | 第24-44页 |
3.1 符号说明 | 第24页 |
3.2 本地认证框架与实例 | 第24-27页 |
3.2.1 本地认证框架 | 第24-25页 |
3.2.2 使用密码的本地认证实例 | 第25-26页 |
3.2.3 使用生物特征和密码双因素的本地认证实例 | 第26-27页 |
3.3 延迟认证框架与实例 | 第27-31页 |
3.3.1 延迟验证框架 | 第27-28页 |
3.3.2 使用密码的延迟认证实例 | 第28-31页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31-35页 |
3.4.1 本地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分析 | 第31页 |
3.4.2 延迟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分析 | 第31-32页 |
3.4.3 基于BAN逻辑的安全证明用于延迟身份验证 | 第32-35页 |
3.5 效率分析 | 第35-36页 |
3.6 使用HLPSL的认证协议规范 | 第36-43页 |
3.6.1 使用密码的本地认证仿真 | 第36-38页 |
3.6.2 使用生物特征和密码双因素的本地认证仿真 | 第38-40页 |
3.6.3 使用密码的延迟认证仿真 | 第40-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多接收者隐私保护协议 | 第44-55页 |
4.1 符号说明 | 第44页 |
4.2 MRCR方案 | 第44-46页 |
4.2.1 MRCR方案 | 第44-46页 |
4.2.2 一致性证明 | 第46页 |
4.3 安全性分析 | 第46-51页 |
4.3.1 安全需求分析与比较 | 第46-48页 |
4.3.2 基于BAN逻辑的安全证明 | 第48-51页 |
4.4 效率分析 | 第51-54页 |
4.4.1 与RSA、ECC、双线性映射算法的效率比较 | 第51-52页 |
4.4.2 基于混沌映射效率分析 | 第52页 |
4.4.3 MRCM方案与其他方案的比较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