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分析及政策建议--基于沪渝改革试点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 内容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房地产税概述 | 第19-22页 |
一、房地产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 物业税 | 第19页 |
(二) 房产税与房地产税 | 第19-20页 |
二、房地产税的特点 | 第20页 |
三、房地产税的功能 | 第20-22页 |
(一) 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 第20-21页 |
(二) 资源得以优化的有力工具 | 第21页 |
(三) 在财富格局重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背景 | 第22-27页 |
一、我国房地产税发展进程 | 第22-23页 |
二、我国房地产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一) 各环节税负不均,保有阶段税负低 | 第23-24页 |
(二) 税种存在重复、交叉 | 第24-25页 |
(三) 征税范围不尽合理,税率缺乏弹性 | 第25页 |
(四) 地方税权有限,难以发挥税收调节功能 | 第25页 |
(五) 税收征管系统不完善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上海、重庆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分析 | 第27-33页 |
一、两地征收细则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二、两地的改革效应分析 | 第28-29页 |
(一) 地方财政收入效应 | 第28-29页 |
(二) 房地产市场效应 | 第29页 |
(三) 收入分配效应 | 第29页 |
三、对两地改革试点的评析 | 第29-33页 |
(一) 房产税改革试点的优点 | 第29-30页 |
(二) 两地试点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第五章 房地产税的国际借鉴和启示 | 第33-41页 |
一、各国税制概述 | 第33-34页 |
(一) 欧美房产税制 | 第33页 |
(二) 日韩房产税制 | 第33-34页 |
(三) 发展中国家房产税制 | 第34页 |
二、典型征收模式借鉴 | 第34-37页 |
(一) 美国 | 第34-35页 |
(二) 香港 | 第35-37页 |
(三) 台湾 | 第37页 |
三、税制要素的国际借鉴 | 第37-38页 |
(一) 征税对象 | 第37-38页 |
(二) 税率 | 第38页 |
(三) 评估依据及办法 | 第38页 |
(四) 免征范围 | 第38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1页 |
(一) 通过立法赋予征收的合法性 | 第39页 |
(二) 目的多为为地方政府提供收入来源 | 第39页 |
(三) 税法要素的具体设计灵活多样 | 第39-40页 |
(四) 征管配套措施较为完善 | 第40-41页 |
第六章 我国房地产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41-50页 |
一、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第41-43页 |
(一) 基本目标 | 第41-42页 |
(二) 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二、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宏观政策建议 | 第43-45页 |
(一) 土地和房屋合并征收 | 第43-44页 |
(二) 完善相关法律,充分授权地方 | 第44页 |
(三) 建立争议处理机制,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 第44-45页 |
三、微观政策建议——基本要素设计 | 第45-48页 |
(一) 纳税人 | 第46页 |
(二) 征税对象 | 第46页 |
(三) 征税范围 | 第46页 |
(四) 计税依据 | 第46-47页 |
(五) 税率 | 第47页 |
(六) 税收优惠 | 第47-48页 |
四、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设计 | 第48-50页 |
(一) 实行房地产登记制度 | 第48页 |
(二) 建立健全房产价值评估体系 | 第48页 |
(三) 注重信息共享,优化协作管税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