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8-19页 |
1.1 研究问题、对象及意义 | 第8-11页 |
1.2 研究方法、路线 | 第11-15页 |
1.3 基本观点与创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所有者与经理人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基础 | 第19-34页 |
2.1 激励约束问题的研究核心与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2.2 调整所有者与经理人利益关系的主要观点 | 第20-30页 |
2.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2.4 观点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所有者与经理人双向的委托代理关系解析 | 第34-58页 |
3.1 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3.2 一个委托代理理论解释悖论及原因 | 第35-45页 |
3.3 所有者与经理人委托代理关系新解 | 第45-51页 |
3.4 一般的双向委托代理关系合作决策模型 | 第51-54页 |
3.5 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决策模型 | 第54-57页 |
3.6 观点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合同期望效用及其实现 | 第58-80页 |
4.1 所有者和经理人合同效用变量及其关系 | 第58-60页 |
4.2 所有者与经理人的谈判过程分析 | 第60-71页 |
4.3 所有者与经理人的谈判力分析 | 第71-77页 |
4.4 最优合同的特征 | 第77-78页 |
4.5 观点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信用期望效用及其实现 | 第80-101页 |
5.1 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形式 | 第80-82页 |
5.2 所有者与经理人的信用效用函数 | 第82-86页 |
5.3 所有者与经理人的信用行为博弈 | 第86-90页 |
5.4 所有者与经理人的信用评价与信用建设 | 第90-100页 |
5.5 观点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所有者与经理人双向激励约束机制原理 | 第101-126页 |
6.1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的内涵 | 第101-105页 |
6.2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环境 | 第105-107页 |
6.3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运行机理 | 第107-116页 |
6.4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 第116-121页 |
6.5 双向激励约束机制均衡 | 第121-125页 |
6.6 观点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我国企业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情况 | 第126-146页 |
7.1 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6-130页 |
7.2 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30-138页 |
7.3 所有者与经理人合作的难点分析 | 第138-144页 |
7.4 观点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经理人合同期望回填机制——一个综合EAV、ESO、谈判和双向激励约束理念的方案构想 | 第146-165页 |
8.1 EVA 激励机制借鉴 | 第146-150页 |
8.2 ESO 激励机制借鉴 | 第150-155页 |
8.3 我国企业重塑所有者与经理人利益关系的经验借鉴 | 第155-158页 |
8.4 经理人合同期望回填机制构建 | 第158-164页 |
8.5 观点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经理人的市场化与所有者的市场化——以市场手段调整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关系 | 第165-172页 |
9.1 调整所有者与经理人利益关系的指导思想 | 第165-168页 |
9.2 创造所有者与经理人双向激励约束的市场环境 | 第168-171页 |
9.3 观点小结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80-182页 |
附录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