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世界军事论文--后方勤务论文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3-31页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3-16页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26页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第26-28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第28-31页
第一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关理论第31-51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7页
        一、军队后勤与军队后勤保障第31-33页
        二、联合后勤保障和一体化后勤保障第33-35页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全球化后勤保障第35-37页
    第二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第37-40页
        一、确保全局原则第37-38页
        二、预有准备原则第38页
        三、突出重点原则第38页
        四、整体保障原则第38-39页
        五、灵活应变原则第39页
        六、讲求效益原则第39-40页
    第三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理论第40-51页
        一、后勤平等理论第40-41页
        二、联合后勤保障理论第41-43页
        三、一体化后勤保障理论第43-45页
        四、后勤集约化理论第45-46页
        五、后勤核心能力理论第46-47页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第47-48页
        七、军事后勤交易费用理论第48-51页
第二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演进第51-78页
    第一节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第51-56页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第51-53页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第53-54页
        三、后勤的专业化分工第54-55页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第55-56页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第56-62页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第56-58页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第58-59页
        三、后勤保障专业化分工第59-60页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第60-62页
    第三节 机械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第62-69页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第62-64页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第64-65页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第65-66页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第66-69页
    第四节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第69-78页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第69-70页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第70-71页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第71-73页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第73-78页
第三章 当代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第78-115页
    第一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第78-85页
        一、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第78-80页
        二、冷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第80-82页
        三、冷战后美军后勤保障第82-85页
    第二节 美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第85-89页
        一、美军后勤保障体制第85-87页
        二、美军后勤指挥体系第87-89页
    第三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第89-100页
        一、主动直达式后勤保障第89-91页
        二、远程分离式后勤保障第91-93页
        三、立体全维式后勤保障第93-95页
        四、民力参与式后勤保障第95-98页
        五、全球化后勤保障第98-100页
    第四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第100-115页
        一、坚持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理念第101-103页
        二、建立紧密衔接的无缝隙后勤系统第103-105页
        三、实现后勤全资产可视性第105-107页
        四、强调企业管理方法在后勤中的运用第107-109页
        五、广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第109-112页
        六、积极拓展全球化后勤领域第112-115页
第四章 当代俄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第115-146页
    第一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第115-123页
        一、二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第115-118页
        二、冷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第118-120页
        三、冷战后俄军后勤保障第120-123页
    第二节 俄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第123-127页
        一、俄军后勤保障体制第123-125页
        二、俄军后勤指挥体系第125-127页
    第三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第127-134页
        一、平战结合的区域式保障第127-129页
        二、快速机动的立体直达式保障第129-131页
        三、准确及时的优先式保障第131-132页
        四、"模块化"的伴随式保障第132-134页
    第四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第134-146页
        一、推进一体化联勤,提升整体保障能力第135-138页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第138-140页
        三、优化后勤力量编组,提升快反保障能力第140-144页
        四、强化后勤战备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第144-146页
第五章 当代日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第146-168页
    第一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第146-150页
        一、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保障第146-147页
        二、二战结束后日军后勤保障第147-150页
    第二节 日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第150-154页
        一、日军后勤保障体制第150-151页
        二、日军后勤指挥体系第151-154页
    第三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第154-158页
        一、三军一体式保障第154-156页
        二、全方位机动式保障第156页
        三、军民结合式保障第156-158页
    第四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第158-168页
        一、加强一元化领导,发挥保障整体效能第159-161页
        二、改革"烟囱式"后勤结构,强化三军联勤程度第161-162页
        三、注重战储物资管理,提升不间断保障能力第162-164页
        四、拓展利用民力范围,建立军民兼容保障体系第164-168页
第六章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第168-208页
    第一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特色比较第168-185页
        一、后勤保障体制比较第168-173页
        二、后勤指挥体系比较第173-176页
        三、后勤保障方式比较第176-185页
    第二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第185-197页
        一、重视后勤理论研究第185-187页
        二、突出后勤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第187-189页
        三、大力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第189-193页
        四、加快发展战略投送能力第193-195页
        五、注重全球化后勤的运作第195-197页
    第三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第197-208页
        一、美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第197-202页
        二、俄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例第202-205页
        三、日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第205-208页
第七章 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第208-245页
    第一节 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回顾第208-218页
        一、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第208-212页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后勤保障第212-214页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后勤保障第214-218页
    第二节 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第218-224页
        一、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第218-220页
        二、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第220-222页
        三、我军后勤保障改革未来的方向第222-224页
    第三节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与不足第224-228页
        一、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第224-227页
        二、我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第227-228页
    第四节 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第228-245页
        一、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理论研究第229-231页
        二、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第231-234页
        三、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第234-236页
        四、加快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第236-238页
        五、重视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第238-240页
        六、适时启动全球化后勤战略第240-245页
结束语第245-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59-260页
致谢第260-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机制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