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39页 |
1.2.1 热管介绍及微槽道热管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2.2 纳米流体介绍及其应用 | 第24-39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40-51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40-45页 |
2.1.1 微槽道热管实验段 | 第41-42页 |
2.1.2 抽真空及充液装置 | 第42页 |
2.1.3 热电偶的分布及校验 | 第42-44页 |
2.1.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4-45页 |
2.2 实验方法及工况 | 第45-47页 |
2.2.1 实验工况 | 第4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3 实验数据导出及处理 | 第47-48页 |
2.3.1 蒸发段的热流密度 | 第47页 |
2.3.2 换热系数 | 第47页 |
2.3.3 热阻 | 第47-48页 |
2.4 误差分析 | 第48-49页 |
2.4.1 仪器误差 | 第48页 |
2.4.2 热电偶校正误差 | 第48页 |
2.4.3 壁面温度和蒸汽饱和温度误差 | 第48-49页 |
2.4.4 热流密度计算误差 | 第49页 |
2.4.5 换热系数计算误差 | 第49页 |
2.4.6 热阻计算误差 | 第49页 |
2.5 仪器列表 | 第49-5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实验用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导热系数的测量 | 第51-62页 |
3.1 实验用纳米流体的制备 | 第51-52页 |
3.2 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研究 | 第52-60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3.2.3 导热系数的计算 | 第55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55页 |
3.2.5 实验误差 | 第55-57页 |
3.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定压条件下纳米流体强化倾斜微槽道热管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83页 |
4.1 纳米流体强化倾斜微槽道热管的轴向温度分布特性 | 第62-64页 |
4.2 CU 纳米流体浓度对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64-70页 |
4.2.1 Cu 纳米流体浓度对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64-67页 |
4.2.2 Cu 纳米流体浓度对强化微槽道热管总热阻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3 Cu 纳米流体浓度对强化微槽道热管最大热流密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 热管工作压力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1 热管工作压力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 热管工作压力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最大热流密度强化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 倾斜角度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72-80页 |
4.4.1 倾斜角度对去离子水为工质的微槽道热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4.4.2 倾斜角度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系数的影响 | 第75-78页 |
4.4.3 倾斜角度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总热阻的影响 | 第78-79页 |
4.4.4 倾斜角度对纳米流体强化微槽道热管最大热流密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4.5 颗粒种类对强化倾斜微槽道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80-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定冷却条件下纳米流体强化水平微槽道热管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3-93页 |
5.1 定冷却条件下水平微槽道热管的温度变化特性 | 第83-84页 |
5.2 定冷却条件下纳米流体强化水平微槽道热管的换热特性 | 第84-86页 |
5.3 定冷却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定压条件下的比较分析 | 第86-89页 |
5.4 定冷却条件下纳米流体强化水平微槽道热管的动态启动实验 | 第89-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纳米流体的使用对微槽道热管内壁表面特性影响的研究 | 第93-101页 |
6.1 使用CU 纳米流体后实验段内壁表面的显微结果 | 第94-97页 |
6.2 使用CU 纳米流体后实验段剖面的显微结果 | 第97-10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7.1 实验结果总结 | 第101-102页 |
7.2 论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7.3 本文创新点 | 第103页 |
7.4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1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