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抗纹枯病相关miRNA鉴定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8页
    1 玉米纹枯病第13-19页
        1.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3页
        1.2 玉米纹枯病危害症状与危害时期第13-14页
            1.2.1 玉米纹枯病危害症状第13页
            1.2.2 玉米纹枯病危害时期第13-14页
        1.3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第14-15页
            1.3.1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学特征第14页
            1.3.2 玉米纹枯病的生物学特征第14-15页
        1.4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第15页
        1.5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第15-16页
        1.6 纹枯病抗性机制研究第16-19页
            1.6.1 水稻纹枯病抗性机制研究结果第16-17页
            1.6.2 玉米纹枯病抗性机理研究第17-19页
                1.6.2.1 玉米抗纹枯病生理生化方面研究第17-18页
                1.6.2.2 玉米抗纹枯病分子调控研究第18-19页
    2 植物miRNA第19-35页
        2.1 植物miRNA简介第19-20页
        2.2 植物miRNA命名第20页
        2.3 植物miRNA的特点、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第20-23页
            2.3.1 植物miRNA的特点第20-21页
            2.3.2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第21-22页
            2.3.3 植物miRNA的作用机制第22-23页
        2.4 植物miRNA的调控功能第23-27页
            2.4.1 mi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第23页
            2.4.2 miRNA调节植物激素通路、调控信号传导过程第23-24页
            2.4.3 植物miRNA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第24-26页
            2.4.4 植物miRNA与生物胁迫响应第26-27页
        2.5 植物miRNA的研究方法第27-34页
            2.5.1 植物miRNA的获得第27-28页
            2.5.2 植物miRNA的表达检测技术第28-34页
                2.5.2.1 植物miRNA的杂交检测技术第28-32页
                2.5.2.2 植物miRNA的PCR检测技术第32-34页
        2.6 植物miRNA靶基因第34-35页
            2.6.1 植物miRNA靶基因预测第34-35页
            2.6.2 植物miRNA靶基因验证第35页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5-37页
    4 试验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38-57页
    1 试验材料第38-42页
        1.1 供试玉米材料第38页
        1.2 玉米纹枯病病菌第38页
        1.3 克隆载体及宿主菌第38页
        1.4 主要试剂第38-40页
            1.4.1 试剂盒第38页
            1.4.2 酶及相关试剂第38-39页
            1.4.3 培养基及重要试剂的配方第39-40页
        1.5 PCR引物第40-41页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第40页
            1.5.2 半定量RT-PCR引物第40-41页
        1.6 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第41页
        1.7 主要仪器设备第41-42页
    2 试验方法第42-57页
        2.1 材料处理第42页
        2.2 总RNA的提取第42-43页
        2.3 小分子RNA(≤200 nt)提取第43-44页
        2.4 Solexa深度测序第44-46页
            2.4.1 Solexa深度测序的实验流程和信息分析流程第44-45页
                2.4.1.1 Solexa深度测序的实验流程第44页
                2.4.1.2 华大Solexa深度测序的信息分析流程第44-45页
            2.4.2 Solexa深度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6页
                2.4.2.1 序列分析第45页
                2.4.2.2 新miRNA的鉴定第45-46页
                2.4.2.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第46页
        2.5 候选miRNA的验证及表达分析第46-49页
        2.6 候选miRNA靶基因的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第49-55页
            2.6.1 总RNA进行反转录为cDNA第49-50页
            2.6.2 对靶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进行PCR扩增并回收克隆测序第50-53页
            2.6.3 利用看家基因调适各样品cDNA浓度第53-54页
            2.6.4 按照调适各样品cDNA浓度进行靶基因PCR扩增电泳检测第54-55页
        2.7 抗病相关重要miRNA组织原位杂交分析第55-57页
            2.7.1 制备组织材料石蜡切片第55页
            2.7.2 miRNA组织原位杂交第55-57页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57-96页
    1 纹枯病胁迫下玉米叶鞘小分子RNA的深度测序第57-82页
        1.1 小分子RNA的序列信息第57-58页
        1.2 叶鞘中新发现的miRNA分析第58-77页
            1.2.1 叶鞘中新发现的miRNA及前体分析第58-60页
            1.2.2 新发现的miRNA保守性及进化关系分析第60-62页
            1.2.3 新发现的miRNA序列信息及其靶基因预测第62-77页
        1.3 叶鞘中已知miRNA分析第77-82页
            1.3.1 叶鞘中已知miRNA的差异表达第77-78页
            1.3.2 叶鞘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已知miRNA的序列信息第78页
            1.3.3 差异表达已知miRNA家族在植物中的保守性分析第78页
            1.3.4 差异表达已知miRNA家族的靶基因预测第78-82页
    2 纹枯病胁迫相关miRNA及靶基因的表达分析第82-96页
        2.1 部分候选miRNA的组织原位杂交分析第82-85页
        2.2 部分候选miRNA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第85-93页
            2.2.1 ≤200nt的小分子RNA的检测第85页
            2.2.2 miRNA的真实性鉴定第85-86页
            2.2.3 候选miRNA的荧光定量PCR分析第86-93页
                2.2.3.1 5s rRNA和miRNA加尾产物扩增熔解曲线第86页
                2.2.3.2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第86-88页
                2.2.3.3 miRNA的相对定量表达第88-93页
        2.3 候选miRNA靶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第93-96页
            2.3.1 总RNA的提取结果第93页
            2.3.2 总RNA逆转录为cDNA第93-94页
            2.3.3 利用看家基因引物调适各样品cDNA浓度第94页
            2.3.4 靶基因半定量RT-PCR结果第94-96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96-116页
    1 深度测序挖掘抗病相关miRNAs在本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第96-97页
    2 纹枯病胁迫下玉米叶鞘小分子RNA的分布特点第97-99页
    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第99-103页
    4 部分已知miRNA调控功能网络的重叠第103-105页
    5 几个重要抗病相关miRNA对其靶基因的作用方式第105-112页
        5.1 zma-miR168a第105-106页
        5.2 zma-miR319第106-107页
        5.3 zma-miR171第107页
        5.4 zma-miR169第107-108页
        5.5 zma-miR167第108-109页
        5.6 zma-miR399第109页
        5.7 zma-miR398第109-110页
        5.8 zma-miR408第110页
        5.9 zma-miR2第110-111页
        5.10 zma-miR9第111-112页
    6 玉米纹枯病胁迫下miRNA介导的抗病防御机制第112-114页
    7 今后的研究方向第114-116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及挟沙机理研究
下一篇:二甲双胍对AMPK、PPARγ的影响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