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我国氮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脱氮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异养硝化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 第11-18页 |
1.3.1 异养硝化微生物的种类 | 第11页 |
1.3.2 异养硝化微生物的优势与特性 | 第11-12页 |
1.3.3 影响异养硝化菌脱氮的相关因素 | 第12-16页 |
1.3.3.1 碳源类型 | 第12-13页 |
1.3.3.2 底物浓度 | 第13页 |
1.3.3.3 C/N | 第13-14页 |
1.3.3.4 pH | 第14页 |
1.3.3.5 温度 | 第14-15页 |
1.3.3.6 溶解氧浓度(DO) | 第15-16页 |
1.3.3.7 抑制剂 | 第16页 |
1.3.4 异养硝化菌的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3.4.1 异养硝化菌处理合成污水 | 第16-17页 |
1.3.4.2 异养硝化菌处理实际污水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污水来源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试剂 | 第19-2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2 方法 | 第20-29页 |
2.2.1 异养硝化菌的筛选 | 第20-21页 |
2.2.2 分离菌株脱氮效果比较 | 第21页 |
2.2.3 菌株的鉴定 | 第21-26页 |
2.2.3.1 形态学鉴定 | 第21-22页 |
2.2.3.2 分子鉴定 | 第22-26页 |
2.2.4 菌株P2,P9脱氨氮曲线的测定 | 第26页 |
2.2.5 菌株P2,P9分别以NO_3~-和NO_2~-为唯一氮源的代谢情况 | 第26页 |
2.2.6 菌株P2,P9生长趋势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7 菌株P2,P9脱氮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27页 |
2.2.8 菌株P2,P9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 第27页 |
2.2.9 不同的C/N比对菌株P2和P9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2.2.10 菌株P2和P9对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 | 第27页 |
2.2.11 菌株P2和P9单独与混合条件下对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 | 第27页 |
2.2.12 菌株P2,P9脱除的氨氮去向分析 | 第27页 |
2.2.13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5页 |
3.1 菌株分离结果 | 第29页 |
3.2 分离菌株脱氮效果比较 | 第29-30页 |
3.3 菌株P2,P9鉴定 | 第30-36页 |
3.3.1 形态学鉴定 | 第30-31页 |
3.3.2 菌株P2,P9的分子鉴定 | 第31-36页 |
3.4 菌株P2和P9的脱氨氮曲线 | 第36-37页 |
3.5 菌株P2和P9分别以NO_3~-和NO_2~-为唯一氮源的代谢情况 | 第37页 |
3.6 菌株P2和P9的生长趋势测定 | 第37-38页 |
3.7 菌株P2和P9脱氮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3.8 菌株P2和P9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 第39-40页 |
3.9 不同的C/N比对菌株P2和P9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0 菌株P2和P9对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 | 第41-42页 |
3.11 菌株P2和P9单独与混合条件下对实际污水的脱氮效果 | 第42-43页 |
3.12 菌株P2,P9脱除的氨氮去向分析 | 第43-45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