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3页 |
2.1 自由贸易理论 | 第15-18页 |
2.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 第15-16页 |
2.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 第16页 |
2.1.3 俄林与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学说 | 第16-18页 |
2.2 保护贸易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凯恩斯的超级贸易保护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 第19-21页 |
2.2.3 新型贸易保护理论 | 第21-22页 |
2.3 经济全球化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 第23-30页 |
3.1 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 | 第23-27页 |
3.1.1 战后50-6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的起始时期 | 第23-24页 |
3.1.2 战后70-80年代美日贸易摩擦的全面升级时期 | 第24-26页 |
3.1.3 战后90年代中期后的美日贸易摩擦逐渐缓和时期 | 第26-27页 |
3.2 美日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 第27-30页 |
3.2.1 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 第27-28页 |
3.2.2 贸易摩擦领域不断扩大 | 第28页 |
3.2.3 贸易摩擦逐步由微观经济摩擦上升到宏观经济摩擦 | 第28-30页 |
第4章 美日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美日实施不同的经济贸易政策 | 第30-32页 |
4.1.1 美国的"公平贸易"政策 | 第30-31页 |
4.1.2 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第31-32页 |
4.2 美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 第32-35页 |
4.2.1 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 第33页 |
4.2.2 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 第33-35页 |
4.3 美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 第35-38页 |
4.3.1 日本经济依赖美国援助,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 第35-36页 |
4.3.2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美国经济逐步衰退时期 | 第36-38页 |
第5章 美日贸易摩擦的影响 | 第38-43页 |
5.1 美日贸易摩擦对两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 第38-41页 |
5.1.1 美日贸易摩擦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第38-40页 |
5.1.2 美日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 美日贸易摩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第41-43页 |
5.2.1 美日贸易摩擦加剧国际金融波动 | 第41页 |
5.2.2 美日贸易摩擦促进世界经济新格局形成 | 第41-43页 |
第6章 美日两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 第43-50页 |
6.1 美国应对措施 | 第43-46页 |
6.1.1 美国不同时期应对措施 | 第43-44页 |
6.1.2 美国应对措施的核心 | 第44-45页 |
6.1.3 美国应对措施的特点 | 第45-46页 |
6.2 日本应对措施 | 第46-50页 |
6.2.1 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46-48页 |
6.2.2 日本应对措施的核心 | 第48-50页 |
第7章 美日两国应对贸易摩擦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 第50-56页 |
7.1 中国贸易摩擦现状 | 第50页 |
7.2 中国贸易摩擦增多的原因 | 第50-52页 |
7.2.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第50-51页 |
7.2.2 贸易摩擦的全球化趋势 | 第51页 |
7.2.3 中国产业结构和产品方面的原因 | 第51-52页 |
7.3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 第52-56页 |
第8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注释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