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1章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 第15-22页 |
1.1 涿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 | 第15-16页 |
1.2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产生的音乐文化背景 | 第16-18页 |
1.2.1 “文化”的界定 | 第16-17页 |
1.2.2 音乐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1.2.3 老年人的年龄限定 | 第18页 |
1.3 老年人艺术团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8-19页 |
1.3.1 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不断加剧 | 第18页 |
1.3.2 个体的衰老与新的社会需求 | 第18-19页 |
1.4 老年人艺术团的特殊性质 | 第19-22页 |
1.4.1 “国家在场”推进艺术团的成立 | 第19-20页 |
1.4.2 特殊的人员构成 | 第20-22页 |
第2章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的生存现状与分析 | 第22-35页 |
2.1 艺术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22-25页 |
2.1.1 老年人艺术团的人员构成 | 第24页 |
2.1.2 老年人艺术团的活动安排 | 第24-25页 |
2.2 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 | 第25-28页 |
2.2.1 文艺汇演、比赛 | 第25页 |
2.2.2 “彩色周末”专场文艺演出 | 第25-26页 |
2.2.3 政策文化宣传 | 第26-27页 |
2.2.4 商业演出 | 第27页 |
2.2.5 下乡慰问演出 | 第27-28页 |
2.3 艺术团成员的社会性研究 | 第28-32页 |
2.3.1 不成正比的男女比例 | 第28-29页 |
2.3.2 社会角色的转变与适应 | 第29页 |
2.3.3 文化层次的差异影响参与老年人艺术团的积极性 | 第29-30页 |
2.3.4 参与老年人艺术团活动的动机 | 第30-32页 |
2.4 “自筹自支”的经济供养方式 | 第32-35页 |
2.4.1 自筹自支 | 第32-33页 |
2.4.2 固定的经济收入为老年人的爱好做支撑 | 第33-35页 |
第3章 老年人艺术团的艺术活动调查 | 第35-48页 |
3.1 民乐团 | 第35-39页 |
3.1.1 民乐团演员构成 | 第35-37页 |
3.1.2 民乐团的音乐活动 | 第37页 |
3.1.3 演奏形式 | 第37-38页 |
3.1.4 演奏曲目 | 第38页 |
3.1.5 乐器使用 | 第38-39页 |
3.2 舞蹈队 | 第39-42页 |
3.2.1 音乐活动 | 第39页 |
3.2.2 舞蹈队演员构成 | 第39-41页 |
3.2.3 舞蹈剧目 | 第41-42页 |
3.3 梆子剧团 | 第42-45页 |
3.3.1 演员构成 | 第42-44页 |
3.3.2 乐队形态 | 第44-45页 |
3.3.3 演唱曲目 | 第45页 |
3.4 合唱团 | 第45-48页 |
3.4.1 音乐活动 | 第45-46页 |
3.4.2 演唱形式与演唱曲目 | 第46-47页 |
3.4.3 合唱团广泛传唱带有政治色彩的合唱曲目 | 第47-48页 |
第4章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的功能 | 第48-53页 |
4.1 满足老年人音乐文化生活的精神需要 | 第48-49页 |
4.2 文化宣传使者、政府形象代言人 | 第49页 |
4.3 老年人艺术团具有的教育性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 | 第49-50页 |
4.4 娱乐健身功能 | 第50-51页 |
4.5 充实老年人生活内容的功能 | 第51页 |
4.6 增强社会交际功能 | 第51-52页 |
4.7 体现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功能 | 第52-53页 |
第5章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问题的思考 | 第53-58页 |
5.1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5.1.1 “国家缺位”制约艺术团的发展 | 第53-54页 |
5.1.2 不完善的人员职能设置 | 第54页 |
5.1.3 单一的经费来源 | 第54-55页 |
5.2 对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良性发展的思考 | 第55-58页 |
5.2.1 要加强各种政府文化事业机构的支持 | 第55页 |
5.2.2 要加强视软件设施建设优质社团 | 第55-56页 |
5.2.3 完善硬件设施,优化老年人音乐文化活动的场所 | 第56页 |
5.2.4 涿州市老年人艺术团的自身调整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