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1 太赫兹电磁波辐射源 | 第14-15页 |
1.1.2 高功率微波辐射源 | 第15-16页 |
1.1.3 电子回旋脉塞原理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1 回旋管振荡器的发展历史 | 第19-21页 |
1.2.2 同轴腔回旋管振荡器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高次谐波回旋管振荡器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3.1 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24-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同轴腔回旋管振荡器起振的非线性多模理论模型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回旋管振荡器起振的分析方法简介 | 第28-29页 |
2.3 同轴腔回旋管的结构及冷腔场分布的求解方法 | 第29-33页 |
2.4 多模非自洽同轴谐振腔回旋管振荡器的数学物理模型 | 第33-45页 |
2.4.1 三段式结构同轴谐振腔内高频场的表达式 | 第33-36页 |
2.4.2 电子运动方程 | 第36-40页 |
2.4.3 多模起振的物理模型 | 第40-42页 |
2.4.4 欧姆损耗 | 第42-45页 |
第3章 非线性多模起振过程的模拟技术问题及实验验证 | 第45-62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冷腔体特性搜索 | 第45-48页 |
3.3 竞争模式筛选 | 第48-51页 |
3.4 电压上升过程的代表点 | 第51-53页 |
3.5 非线性模拟及实验验证 | 第53-61页 |
3.5.1 模拟流程图 | 第53页 |
3.5.2 迭代步长选取 | 第53-55页 |
3.5.3 电子采样 | 第55-56页 |
3.5.4 模式背景噪声初始赋值 | 第56-59页 |
3.5.5 电压初始赋值 | 第59-60页 |
3.5.6 模式极化 | 第60-61页 |
3.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0.22THZ同轴腔高阶模式TE_(42,22)基波回旋管振荡器的设计 | 第62-74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腔体设计 | 第63-67页 |
4.3 工作参数的确定 | 第67-69页 |
4.4 多模起振的模拟 | 第69-73页 |
4.4.1 内导体不开槽、无坡度的多模起振模拟 | 第69-70页 |
4.4.2 内导体开槽、有负坡度的多模起振模拟 | 第70-73页 |
4.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太赫兹同轴腔高阶模式高次谐波回旋管振荡器研究 | 第74-88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高阶模式高次谐波同轴腔回旋管的多模起振模拟 | 第75-81页 |
5.2.1 高阶模式TE_(-40,15)二次谐波0.34THz同轴腔回旋管的起振模拟 | 第75-77页 |
5.2.2 高阶模式TE_(34,4)三次谐波0.26THz同轴腔回旋管的起振模拟 | 第77-81页 |
5.3 超高阶模式TE_(43,4)三次谐波0.34THz同轴腔回旋管设计 | 第81-87页 |
5.3.1 参数选择 | 第81-82页 |
5.3.2 模式竞争分析 | 第82-85页 |
5.3.3 多模起振模拟 | 第85-87页 |
5.4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