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建筑到标志建筑--当代社会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观点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历史建筑 | 第13页 |
·标志建筑 | 第13-14页 |
·标本建筑 | 第14页 |
·保护与改造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结构和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标志性历史建筑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 第18-22页 |
·标志性历史建筑的特征 | 第18-19页 |
·标志性历史建筑的价值 | 第19-20页 |
·历史价值 | 第19页 |
·当代价值 | 第19-20页 |
·历史建筑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意义 | 第20-22页 |
·社会意义 | 第20页 |
·经济意义 | 第20页 |
·文化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与原则 | 第22-26页 |
·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认识 | 第22页 |
·历史建筑保护的形成原因 | 第22-23页 |
·现实因素 | 第22-23页 |
·学术因素 | 第23页 |
·外部因素 | 第23页 |
·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不足 | 第23-24页 |
·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与原则 | 第24-26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24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历史建筑改造的案例分析 | 第26-42页 |
·案例选择 | 第26页 |
·长沙千年古城墙 | 第26-30页 |
·千年古城墙概况 | 第26-27页 |
·古城墙价值所在 | 第27-28页 |
·古城墙的保护 | 第28-30页 |
·保护意义下的经济利益 | 第30页 |
·上海新天地 | 第30-36页 |
·上海新天地概况 | 第31-33页 |
·改造方法 | 第33-34页 |
·“标本”形式下的新天地 | 第34-36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 | 第36-42页 |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概况 | 第36-37页 |
·价值所在 | 第37页 |
·代表性建筑改造与使用现状 | 第37-40页 |
·保护与改造原则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 第42-50页 |
·历史建筑改造理念的转变 | 第42-44页 |
·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 第42-43页 |
·不依赖某种结构形式,注重功能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 第43页 |
·历史建筑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43页 |
·市场消费人群的导向性 | 第43-44页 |
·历史建筑的标志性策略 | 第44-47页 |
·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法律体系 | 第44-45页 |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参与 | 第45页 |
·保证建筑完整性 | 第45-46页 |
·制定修缮目标和策略 | 第46-47页 |
·历史建筑改造的传承与展望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