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一、学术委员会的产生 | 第11页 |
二、学术委员会的地位 | 第11-12页 |
三、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与作用 | 第12页 |
四、学术委员会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五、学术委员会的改进与对策 | 第14页 |
六、国内外学术组织研究 | 第14-18页 |
七、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的研究 | 第18-19页 |
八、几点启示 | 第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设计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第2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高校 | 第21页 |
二、学术委员会 | 第21-22页 |
三、高校治理结构 | 第22页 |
四、组织行为学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溯源 | 第23-26页 |
第一节 评议会和教授会时期(1917-1949)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评议会和教授会的取消(1949-1978)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及发展(1978年—至今)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学术委员会章程文本的分析 | 第26-46页 |
第一节 学术委员会章程的概述 | 第26-30页 |
一、学术委员会章程的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二、学术委员会章程的词频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 第30-36页 |
一、校学术委员会与院级学术委员会并存 | 第31页 |
二、校学术委员会与学部学术委员会、院级学术委员会并存 | 第31-32页 |
三、校学术委员会与专门学术委员会、院级学术委员会并存 | 第32-34页 |
四、校学术委员会与学部学术委员会、专门学术委员会及院级学术委员会并存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学术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 第36-41页 |
一、学术委员会的人数 | 第36-37页 |
二、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任职条件 | 第37-38页 |
三、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主任(主席)的产生流程 | 第38-40页 |
四、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设置 | 第41-42页 |
一、学术审议 | 第41页 |
二、学术评议 | 第41-42页 |
三、学术评审 | 第42页 |
四、学风维护 | 第42页 |
五、学术交流 | 第42页 |
第五节 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第42-46页 |
一、基本制度 | 第42-43页 |
二、会议制度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学术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 第46-56页 |
第一节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历史演进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的比较 | 第47-49页 |
一、章程结构的比较 | 第47-48页 |
二、章程内容的比较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现状分析 | 第49-56页 |
一、学部及委员构成 | 第49-51页 |
二、委员的产生流程 | 第51-52页 |
三、下设专门委员会——学术规范委员会 | 第52-53页 |
四、与院系学术委员会的关系 | 第53-54页 |
五、职责及运行机制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6-62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一、学术委员会的章程制度不健全 | 第56-57页 |
二、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不明晰、职能不完善 | 第57-58页 |
三、学术委员会与各类组织机构关系失衡 | 第58页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第58-61页 |
一、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提供制度支撑 | 第59-60页 |
二、明确职责,突出学术委员会决策功能 | 第60页 |
三、理清关系,完善各组织机构 | 第60-6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