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丙烯酸甲酯性质及应用 | 第12页 |
1.1.1 丙烯酸甲酯物化性质 | 第12页 |
1.1.2 丙烯酸甲酯应用 | 第12页 |
1.2 丙烯酸甲酯合成方法 | 第12-15页 |
1.2.1 丙烯氧化法 | 第13-14页 |
1.2.2 甲酸甲酯法 | 第14页 |
1.2.3 丙烷氧化法 | 第14页 |
1.2.4 甲醛和醋酸甲酯气相缩合 | 第14-15页 |
1.3 合成丙烯酸甲酯催化剂 | 第15-16页 |
1.3.1 硅基催化剂 | 第15-16页 |
1.3.2 复合载体催化剂 | 第16页 |
1.4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 第16-20页 |
1.4.1 宏观动力学 | 第17-19页 |
1.4.2 微观动力学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1-28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甲醛浓度标定 | 第21-23页 |
2.3.1 配制溶液 | 第22页 |
2.3.2 滴定 | 第22-23页 |
2.4 催化剂制备 | 第23页 |
2.4.1 Al_2O_3载体制备 | 第23页 |
2.4.2 Cs2_O-Al_2O_3/ZrO_2催化剂制备 | 第23页 |
2.5 催化剂表征 | 第23-25页 |
2.5.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3页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3页 |
2.5.3 热重分析(TD-TDG) | 第23页 |
2.5.4 物理吸附分析(BET) | 第23-24页 |
2.5.5 化学吸附(NH_3-TPD,CO_2-TPD) | 第24-25页 |
2.6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25页 |
2.6.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5页 |
2.6.2 反应装置 | 第25页 |
2.7 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7.1 产物分析 | 第25页 |
2.7.2 产物计算 | 第25-26页 |
2.8 反应动力学实验 | 第26-28页 |
2.8.1 消除内外扩散实验 | 第26页 |
2.8.2 动力学实验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9页 |
3.1 催化剂表征 | 第28-33页 |
3.1.1 载体的晶型结构 | 第28-29页 |
3.1.2 催化剂表面形貌 | 第29页 |
3.1.3 能谱分析 | 第29-30页 |
3.1.4 热重分析 | 第30页 |
3.1.5 物理吸附分析 | 第30-32页 |
3.1.6 CO_2-TPD 分析 | 第32-33页 |
3.1.7 NH_3-TPD 分析 | 第33页 |
3.2 甲醛浓度的滴定 | 第33-34页 |
3.3 色谱标准曲线 | 第34-36页 |
3.3.1 丙烯酸甲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3.3.2 醋酸甲酯标准曲线绘制 | 第34-35页 |
3.3.3 甲醛标准曲线绘制 | 第35-36页 |
3.4 催化反应工艺优化 | 第36-39页 |
3.4.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页 |
3.4.2 正交实验分析 | 第36-38页 |
3.4.3 最优工艺验证 | 第38-39页 |
3.5 反应宏观动力学 | 第39-43页 |
3.5.1 宏观动力学方程 | 第39-41页 |
3.5.2 反应器模型选取及拟合 | 第41-43页 |
3.6 微观动力学 | 第43-49页 |
3.6.1 内外扩散效应消除 | 第43-44页 |
3.6.2 反应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3.6.3 微观动力学方程建立 | 第45-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