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供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韩文摘要 | 第12-15页 |
导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口供的基础理论 | 第17-42页 |
第一节 口供概述 | 第17-29页 |
一、口供的概念 | 第17-20页 |
二、相关概念:自白、自认和有罪答辩 | 第20-25页 |
三、口供的功能和作用 | 第25-29页 |
第二节 口供的属性 | 第29-31页 |
一、特定性 | 第29页 |
二、直接性 | 第29页 |
三、复杂性 | 第29-31页 |
四、反复性 | 第31页 |
第三节 口供制度 | 第31-40页 |
一、口供鉴别制度 | 第32-34页 |
二、口供收集制度 | 第34-36页 |
三、口供审查制度 | 第36-37页 |
四、口供采纳制度 | 第37-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口供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42-70页 |
第一节 古代证据制度中的口供制度 | 第42-52页 |
一、中国古代口供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42-48页 |
二、西方国家古代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48-52页 |
第二节 近现代证据制度中的口供制度变化与发展 | 第52-66页 |
一、近代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口供制度 | 第52-53页 |
二、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53-58页 |
三、近现代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58-66页 |
注释 | 第66-70页 |
第三章 口供的证据能力制度 | 第70-111页 |
第一节 口供的证据能力 | 第70-74页 |
一、证据属性的争论 | 第70页 |
二、英美法和大陆法证据法概念的比较 | 第70-73页 |
三、口供的证据能力 | 第73-74页 |
第二节 自白任意性规则 | 第74-77页 |
一、自白任意性规则的内涵 | 第74-75页 |
二、自白任意性规则的理论依据 | 第75-77页 |
第三节 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 第77-91页 |
一、“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概念辨析 | 第77-78页 |
二、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 第78-91页 |
第四节 口供收集的正当程序 | 第91-105页 |
一、“人权”概念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 第91-96页 |
二、口供收集的方法 | 第96-97页 |
三、口供收集的原则 | 第97-101页 |
四、口供收集的正当程序 | 第101-105页 |
注释 | 第105-111页 |
第四章 口供的证明力制度 | 第111-134页 |
第一节 口供的证明力 | 第111-113页 |
一、证据的证明力概述 | 第111-112页 |
二、口供的证明力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口供补强规则概述 | 第113-116页 |
一、口供补强规则的含义和性质 | 第113-114页 |
二、口供补强规则的功能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口供补强规则的适用 | 第116-125页 |
一、补强范围 | 第116-122页 |
二、补强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122-123页 |
三、补强的程度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共犯口供补强规则 | 第125-130页 |
一、共犯口供的概念 | 第125-126页 |
二、共犯口供的证据能力 | 第126页 |
三、共犯口供是否需要补强及如何被补强 | 第126-128页 |
四、共犯口供能否作为其他共犯的口供补强证据 | 第128-130页 |
注释 | 第130-134页 |
第五章 中国口供制度的完善 | 第134-151页 |
第一节 新刑诉法中口供制度的修正 | 第134-141页 |
一、1949年后《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历程 | 第134-135页 |
二、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口供制度的修正 | 第135-141页 |
第二节 中国口供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141-150页 |
一、原则确立 | 第141-143页 |
二、制度设计 | 第143-150页 |
注释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