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1 综述 | 第14-42页 |
1.1 前言 | 第14页 |
1.2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水稻超高产育种手段和方法 | 第16-18页 |
1.2.3 水稻超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进展 | 第18-19页 |
1.2.4 特异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历史上的作用及启示 | 第19-20页 |
1.3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41页 |
1.3.1 生育期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3.2 株叶形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36页 |
1.3.3 产量性状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41-42页 |
2 特大穗恢复系R1126的特征特性研究 | 第42-48页 |
2.1 前言 | 第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2.3.1 产量及穗粒结构 | 第43页 |
2.3.2 冠层叶形、叶面积与粒叶比 | 第43-45页 |
2.3.3 主茎叶片比叶重变化动态 | 第45页 |
2.3.4 冠层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变化动态 | 第45页 |
2.3.5 主茎及单株干重变化动态 | 第45-47页 |
2.4 讨论 | 第47-48页 |
3 特大穗恢复系R1126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分析 | 第48-61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2.1 序列数据 | 第48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3.3.1 生育期调控基因CD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3.2 穗粒数调控基因CD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3.3.3 千粒重调控基因CD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3.4 落粒性调控基因CD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3.3.5 株叶形调控基因CD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3.4 讨论 | 第59-61页 |
4 特大穗恢复系R1126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61-72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4.2.1 供试材料 | 第61-62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4.3.1 亲本及F_2群体的表型值 | 第64-65页 |
4.3.2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65-66页 |
4.3.3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6页 |
4.3.4 株叶形QTL的定位 | 第66-67页 |
4.3.5 穗部性状QTL的定位 | 第67-71页 |
4.4 讨论 | 第71-72页 |
5 特大穗恢复系R1126的改良株系分析 | 第72-77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5.2.1 供试材料 | 第72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5.3.1 播始历期及株叶形分析 | 第73页 |
5.3.2 库容量分析 | 第73-76页 |
5.4 讨论 | 第76-77页 |
6 大粒基因GS2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 第77-87页 |
6.1 前言 | 第7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6.2.1 供试材料 | 第77页 |
6.2.2 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77页 |
6.2.3 水稻颖壳细胞学观察 | 第77页 |
6.2.4 SSR和InDel标记 | 第77-78页 |
6.2.5 田间取样及标记分析 | 第78页 |
6.2.6 显性大粒基因GS2的定位 | 第78页 |
6.2.7 目标区域候选基因筛选与表达分析 | 第78页 |
6.2.8 LOC_Os02g47280基因定量表达分析 | 第78-7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6.3.1 分离群体粒形遗传分析 | 第79页 |
6.3.2 颖壳细胞学差异分析 | 第79-80页 |
6.3.3 显性大粒基因GS2的初步定位 | 第80-81页 |
6.3.4 显性大粒基因GS2的精细定位 | 第81-84页 |
6.3.5 目标区域候选基因预测与苗期半定量表达分析 | 第84页 |
6.3.6 LOC_Os02g47280基因定量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6.4 讨论 | 第85-87页 |
7 结论 | 第87-90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下一步工作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