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梁式桥论文

简支转连续梁桥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5-21页
        1.1.1 简支转连续梁桥发展现状第15-16页
        1.1.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6-20页
        1.1.3 论文选题及意义第20-21页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1-26页
        1.2.1 结构动力特性研究第21-22页
        1.2.2 结构计算理论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第22-24页
        1.2.3 后连续方法研究第24-2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动力工作性能研究第28-47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动力工作性能评价指标第28-31页
    2.3 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响应计算方法第31-39页
        2.3.1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分析第31-36页
        2.3.2 桥梁分析样本的选取第36-39页
        2.3.3 车辆样本的选取第39页
    2.4 动力工作性能计算分析第39-46页
        2.4.1 空心板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第40-41页
        2.4.2 T 梁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第41-44页
        2.4.3 箱梁桥动力工作性能计算第44-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结构计算方法研究第47-74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徐变效应计算理论研究第47-56页
        3.2.1 徐变效应理论简介第48-50页
        3.2.2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研究第50-56页
    3.3 温度效应计算理论研究第56-59页
        3.3.1 温度效应理论介绍第56页
        3.3.2 温度效应计算方法研究第56-59页
    3.4 预应力效应计算理论研究第59-63页
        3.4.1 预应力效应理论介绍第59-60页
        3.4.2 预应力效应计算方法研究第60-63页
    3.5 挠度及预拱度计算理论研究第63-73页
        3.5.1 挠度及预拱度理论介绍第63-64页
        3.5.2 挠度计算方法研究第64-69页
        3.5.3 预拱度设置方法研究第69-70页
        3.5.4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第70-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内力重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第74-93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混凝土徐变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第74-80页
        4.2.1 徐变次效应分析第74-76页
        4.2.2 影响因素分析第76-80页
    4.3 温度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0-87页
        4.3.1 温度次效应分析第80-81页
        4.3.2 影响因素分析第81-87页
    4.4 预应力次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第87-92页
        4.4.1 预应力效应分析第87-89页
        4.4.2 影响因素分析第89-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第93-122页
    5.1 引言第93-94页
    5.2 预制梁时效性影响研究第94-97页
        5.2.1 预制梁养护龄期影响第94-95页
        5.2.2 预制梁静置时间影响第95-97页
    5.3 接头处收缩变形差影响研究第97-102页
        5.3.1 收缩变形差计算原理第97-100页
        5.3.2 收缩变形差影响研究第100-102页
    5.4 合拢温度影响研究第102-103页
    5.5 合拢顺序研究第103-116页
        5.5.1 计算模型的选取第103-104页
        5.5.2 计算工况的制订第104页
        5.5.3 工况计算结果第104-110页
        5.5.4 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6页
    5.6 临时支座拆除顺序研究第116-120页
        5.6.1 计算工况的制订第117-118页
        5.6.2 计算结果分析第118-120页
    5.7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6章 简支转连续梁桥后连续方法研究第122-155页
    6.1 引言第122-124页
    6.2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试验研究第124-130页
        6.2.1 试验目的第124页
        6.2.2 试验方案第124-127页
        6.2.3 试验结果分析第127-130页
    6.3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设计方法研究第130-144页
        6.3.1 体外预应力接头的力学特点第130页
        6.3.2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30-132页
        6.3.3 体外束预应力效应的影响研究第132-141页
        6.3.4 极限状态体外束应力计算方法第141-144页
    6.4 试验桥第144-153页
        6.4.1 试验桥概况第144页
        6.4.2 试验桥设计第144-149页
        6.4.3 试验桥荷载试验第149-153页
    6.5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结论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个人简历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东南地区重晶石—萤石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下一篇: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基于性别差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