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辽南地区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9-11页 |
1.2 波瓦状构造的几种形成机制 | 第11-13页 |
1.3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13页 |
1.4 完成工作量统计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3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5页 |
2.2 中生代侵入岩 | 第15-17页 |
2.3 辽东半岛伸展构造单元 | 第17-23页 |
2.3.1 变质核杂岩 | 第17-19页 |
2.3.2 大营子拆离断层系 | 第19-21页 |
2.3.3 断陷盆地(丹东、通远堡、本溪)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金州拆离断层——波瓦状的拆离断层 | 第23-28页 |
3.1 金州拆离断层带基本特征 | 第23-25页 |
3.2 金州拆离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特征 | 第25-27页 |
3.1.1 几何学 | 第25-26页 |
3.1.2 运动学 | 第26-27页 |
3.3 金州拆离断层波瓦状构造形成机制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波瓦状拆离断层关键地质剖面及其石英EBSD组构分析 | 第28-47页 |
4.1 剖面位置 | 第28页 |
4.2 剖面特征 | 第28-42页 |
4.2.1 梨树口地质剖面(P1) | 第28-32页 |
4.2.2 田家背形剖面(P2) | 第32-36页 |
4.2.3 大谭向形附近地质剖面(P3) | 第36-38页 |
4.2.4 水源地附近地质剖面(P4) | 第38-41页 |
4.2.5 小结 | 第41-42页 |
4.3 石英EBSD组构分析 | 第42-47页 |
4.3.1 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4.3.2 EBSD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4.3.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金州拆离断层波瓦状构造形成机制研究及其模拟实验 | 第47-74页 |
5.1 金州拆离断层的主要构造特点 | 第47-48页 |
5.2 构造模拟实验原理简述 | 第48-51页 |
5.2.1 构造模拟实验的历史和现状 | 第48-50页 |
5.2.2 构造物理模拟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5.2.3 构造物理模拟实施的步骤 | 第51页 |
5.3 波瓦状构造模拟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模型设计 | 第51-52页 |
5.4 实验模拟过程及结果 | 第52-70页 |
5.4.1 模型一(两侧伸展模型) | 第52-62页 |
5.4.2 模型二(两侧伸展、一侧挤压模型) | 第62-70页 |
5.5 模拟实验对拆离断层波瓦状构造形成机制的约束 | 第70-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