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逆向物流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EPR制度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3 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4 结论 | 第17-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报废汽车回收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30页 |
2.1 EPR制度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1.1 EPR制度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EPR制度的起源与背景 | 第21页 |
2.1.3 EPR制度的责任内容 | 第21-22页 |
2.2 其他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8页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2.2.4 价值链理论 | 第26-28页 |
2.3 结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研究 | 第30-52页 |
3.1 中国汽车数量变化及影响 | 第30-38页 |
3.1.1 全国的汽车数量变化 | 第30-36页 |
3.1.2 汽车增长带来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进行报废汽车回收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3.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与问题 | 第38-44页 |
3.2.1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 | 第38-40页 |
3.2.2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3.3 国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与经验 | 第44-50页 |
3.3.1. 美国:通过立法促进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 | 第44-45页 |
3.3.2. 德国:生产者责任制 | 第45-47页 |
3.3.3. 日本:制造商、销售商和顾客共同付费,生产者最终负责制 | 第47-49页 |
3.3.4. 借鉴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EPR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相关研究 | 第52-60页 |
4.1 基于EPR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模式 | 第52-58页 |
4.1.1 生产商负责模式——MDCM、MDCDM | 第52-53页 |
4.1.2 生产商联合体负责模式——MDCDP | 第53-55页 |
4.1.3 第三方负责模式——MDC(TP) | 第55-56页 |
4.1.4 合作模式——MDC(IM) | 第56-57页 |
4.1.5 四种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对比 | 第57-58页 |
4.2 影响报废汽车回收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58-59页 |
4.2.1 经济因素 | 第58页 |
4.2.2 管理因素 | 第58-59页 |
4.2.3 技术因素 | 第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EPR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模式比较研究 | 第60-74页 |
5.1 构建模型 | 第60-67页 |
5.1.1 假设 | 第60页 |
5.1.2 参数说明 | 第60-61页 |
5.1.3 几种回收模式 | 第61-67页 |
5.2 算例分析 | 第67-74页 |
第六章 政策分析 | 第74-78页 |
6.1 我国有关报废汽车回收方面的政策 | 第74-75页 |
6.2 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回收发展对策 | 第75-78页 |
6.2.1 完善科技政策,推动报废汽车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 第75-76页 |
6.2.2 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市场,实现规模效应 | 第76页 |
6.2.3 提高车主对报废汽车逆向物流意义的认识 | 第76页 |
6.2.4 通过立法建立EPR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第76-77页 |
6.2.5 健全报废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