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2页 |
1.3 锂离子电池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4 水溶液可充电锂电池的提出 | 第13-15页 |
1.5 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的常见电极材料 | 第15-17页 |
1.6 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的最新进展 | 第17-18页 |
1.7 水溶液可充电锂电池的缺点 | 第18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电极材料的结构、组成和形貌分析 | 第23-24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24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4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24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4.1 正极极片的制备 | 第24页 |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4-25页 |
2.4.3 充放电测试 | 第25页 |
2.4.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3章 对水溶液可充锂电池负极结构的改进的研究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包覆锂的负极结构 | 第27-31页 |
3.2.1 最外层——LISICON型锂离子导体层 | 第28-29页 |
3.2.2 夹层——凝胶膜 | 第29-30页 |
3.2.3 内层——金属锂 | 第30-31页 |
3.3 包覆锂负极结构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1-33页 |
3.3.1 循环伏安研究 | 第31-32页 |
3.3.2 交流阻抗研究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第4章 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5-54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Li/LiCoO_2体系 | 第35-41页 |
4.2.1 钴酸锂材料简介 | 第35页 |
4.2.2 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形貌 | 第35-36页 |
4.2.3 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单电极电化学性能 | 第36-38页 |
4.2.4 Li/LiCoO_2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41页 |
4.3 Li/iMn2O_4体系 | 第41-46页 |
4.3.1 锰酸锂材料简介 | 第41页 |
4.3.2 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形貌 | 第41-42页 |
4.3.3 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单电极电化学性能 | 第42-44页 |
4.3.4 Li/LiMn2O_4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44-46页 |
4.4 Li/LiFePO_4体系 | 第46-51页 |
4.4.1 磷酸铁锂材料简介 | 第46-47页 |
4.4.2 磷酸铁锂的制备与形貌 | 第47页 |
4.4.3 磷酸铁锂单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47-49页 |
4.4.4 Li/LiFePO_4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专利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