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艾滋病患者平等权得不到保护的现状 | 第13-15页 |
二、艾滋病患者应受平等保护的法理依据 | 第15-20页 |
(一)、什么是“平等” | 第15-16页 |
(二)、歧视与合理的差别对待 | 第16-18页 |
(三)、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 | 第18-20页 |
三、艾滋病患者平等权的内容 | 第20-28页 |
(一)、平等就业权 | 第20-21页 |
(二)、平等受教育权 | 第21-22页 |
(三)、平等享有的隐私权 | 第22-24页 |
(四)、享有人身自由权 | 第24-25页 |
(五)、平等就医权 | 第25-26页 |
(六)、平等享受保险的权利 | 第26-28页 |
四、如何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平等权 | 第28-43页 |
(一)、我国现有法律规定 | 第28-31页 |
1.《艾滋病防治条例》 | 第28-30页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第30页 |
3.其它相关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二)、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 | 第31-34页 |
1.宏观规定 | 第31-32页 |
2.微观规定 | 第32-34页 |
(1).有关检测血液的规定 | 第32页 |
(2).关于信息公开 | 第32-33页 |
(3).平等就医权 | 第33-34页 |
(4).关于消除歧视和羞辱 | 第34页 |
(三)、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艾滋病患者平等权 | 第34-43页 |
1.确立违宪审查制度 | 第35-38页 |
(1).立法体制 | 第36-37页 |
(2).组成人员 | 第37页 |
(3).审查方式 | 第37-38页 |
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38-41页 |
(1).必须完善宪法的相关内容 | 第38-39页 |
(2).制定专门法律 | 第39-40页 |
(3).运用各种手段,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 第40-41页 |
3.以 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的主体模式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