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创业板新股发行制度 | 第12-16页 |
2.1.1 新股发行制度分类 | 第12页 |
2.1.2 我国IPO制度演变 | 第12-13页 |
2.1.3 中美两国创业板IPO制度对比 | 第13-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投资者情绪假说 | 第16页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企业超募的影响因素 | 第18-28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3.2 研究变量 | 第20-23页 |
3.2.1 被解释变量 | 第20-21页 |
3.2.2 解释变量 | 第21-22页 |
3.2.3 控制变量 | 第22-23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23页 |
3.4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5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24-28页 |
第四章 新股发行改革对企业超募的影响 | 第28-34页 |
4.1 我国新股发行改革回顾 | 第28-30页 |
4.1.1 第一轮新股发行改革 | 第28页 |
4.1.2 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 | 第28-29页 |
4.1.3 第三轮新股发行改革 | 第29-3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4.3 变量设定及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4.4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31页 |
4.5 描述性统计 | 第31-32页 |
4.6 多元回归结果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34-3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34-38页 |
5.2.1 加强政府对承销商的监管措施,转变政府监管思路,放活市场与保证质量同步 | 第35页 |
5.2.2 完善超募资金信息披露,强调预披露和持续披露,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 第35-36页 |
5.2.3 完善退市制度,打通转版渠道,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第36页 |
5.2.4 承销商可以参与新股申购,拥有自主配售权,强调保荐人终身制 | 第36-37页 |
5.2.5 弱化行政审批,IPO制度逐渐向注册制过渡,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