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及混配制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24页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及防治概况第12-14页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第12-13页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概况第13-14页
    2 马铃薯晚疫病的抗药性研究现状第14-17页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第15页
        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抗性第15-16页
        2.3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羧酸酰胺类杀菌剂的抗性第16页
        2.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第16-17页
    3 杀菌剂混用及其联合毒力测定方法第17-18页
        3.1 药剂混配使用的优点第17页
        3.2 混配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方法第17-18页
    4 农药剂型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第18-22页
        4.1 水分散粒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第19页
        4.2 水悬浮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第19-21页
        4.3 水乳剂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概况第21-22页
    5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2-24页
第一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联合毒力第24-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1.1 供试菌株、植物材料与药剂第24页
        1.2 培养基制备第24-25页
        1.3 药剂溶液制备第25页
        1.4 孢子囊悬浮液制备第25页
        1.5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第25-26页
        1.6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联合毒力第26页
        1.7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影响第26-27页
        1.8 杀菌剂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第27页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7-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2.1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增效作用第28页
        2.2 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晚疫病菌增效作用第28-29页
        2.3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对甲霜灵敏感或抗性菌株菌丝生长的增效第29-30页
        2.4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抑制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增效第30-32页
        2.5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的作用方式与持效期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5页
第二章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配方筛选第35-4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7页
        1.1 仪器与药剂第35页
        1.2 润湿剂的筛选第35-36页
        1.3 分散剂筛选第36页
        1.4 崩解剂的筛选第36页
        1.5 配方的优化第36-37页
        1.6 样品的质量指标测定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2.1 不同润湿剂的润湿性第37-38页
        2.2 不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第38页
        2.3 不同崩解剂样品的崩解性与分散性第38-39页
        2.4 配方的优化第39-40页
        2.5 样品的质量指标第40页
    3. 讨论第40-41页
第三章 40%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配方筛选第41-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1.1 供试材料第41-42页
        1.2 流点法筛选润湿分散剂第42页
        1.3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研磨粒径的影响第42页
        1.4 粘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用量第42页
        1.5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制剂主要表观指标的测定第42页
        1.6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第42页
        1.7 样品加工后主要质量指标检测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2.1 不同润湿分散剂流点第43-44页
        2.2 不同比例的润湿分散剂对样品粒径的影响第44页
        2.3 不同润湿分散剂用量对样品粘度的影响第44-45页
        2.4 不同样品加工过程中主要表观指标第45-46页
        2.5 不同稳定剂对样品研磨粒径、流变特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第46页
        2.6 制剂主要质量指标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第四章 拟三元相图在 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乳剂配方筛选中的应用第49-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1.1 仪器与药剂第49-50页
        1.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加药拟三元相图的绘制第50页
        1.3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测定第50页
        1.4 不同 Km 值空白相图的绘制及相应水乳剂样品相关性质测定第50页
        1.5 不同 SAA 相含量的水乳剂样品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第50-51页
        1.6 有机膨润土对水乳剂样品粒径与稳定性的影响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2.1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空白及含药拟三元相图第51-53页
        2.2 不同乳化剂比例的水乳剂样品性质第53页
        2.3 不同 Km 值的水乳剂空白相图及水乳剂样品的粒径与稳定性第53-54页
        2.4 不同 SAA 相含量的样品的粒径及稳定性第54-56页
        2.5 有机膨润土对样品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第56-57页
    3. 讨论第57-58页
第五章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第58-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1.1 药剂及施用剂量第58页
        1.2 试验条件第58页
        1.3 试验方法第58-59页
        1.4 调查方法与分级标准第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60页
    3. 讨论第60-6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作者简历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柿类黄酮的提取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下一篇: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