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1-16页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16页
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第16-21页
    (一) 民族文化的内涵、分类及特征第16-17页
        1. 民族文化的内涵第16-17页
        2. 民族文化的分类第17页
        3. 民族文化的特征第17页
    (二)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表现及作用第17-21页
        1.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第18页
        2. 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第18-19页
        3. 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第19-21页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性第21-24页
    (一)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第21页
    (二) 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第21-22页
    (三) 有助于构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第22-23页
    (四)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23-24页
三、影响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分析第24-31页
    (一) 现实环境与社会因素分析第24-26页
        1. 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误导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第24-25页
        2. 经济全球化的跨国渗透弱化大学生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文化意识第25页
        3. 多元化冲突引发民族文化认同的失衡第25-26页
        4. 社会上重利益的文化导向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第26页
    (二)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第26-28页
        1. 导致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贫乏第26-27页
        2. 导致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意识淡薄第27页
        3. 导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局限于书本之中第27-28页
    (三) 互联网传媒的不良影响第28-31页
        1. 网络的“脱域化效应”导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第28页
        2. 网络文化的虚拟化导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具有虚拟化色彩第28-31页
四、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对策研究第31-40页
    (一) 从制度体系层面和行为实践层面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第31-36页
        1.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教育方式第31-33页
        2. 优化政治社会化系统,深化主流文化第33-34页
        3. 培育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第34-36页
    (二)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第36-38页
        1.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扩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第36-37页
        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第37-38页
        3. 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特色民族文化实践教育第38页
    (三) 加强网络传媒及信息管理,建设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第38-39页
        1. 大力宣传进步文化事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信心第38页
        2. 坚持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第38-39页
        3. 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第39页
    (四)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参与民族文化实践活动第39-40页
        1. 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各民族文化知识第39页
        2. 积极参加大学生民族文化实践活动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附录第43-46页
后记第46-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发展与引导研究
下一篇:中学生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武安市第五初级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