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Android无缝对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2 Android系统架构基础 | 第16-28页 |
2.1 Android系统软件叠层模型 | 第16-18页 |
2.2 Android SDK与Android NDK | 第18-19页 |
2.3 Android源码及目标机文件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2.3.1 Android源码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2.3.2 Android目标机文件系统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2.4 Android编译系统研究 | 第22-25页 |
2.4.1 Android编译系统核心 | 第22页 |
2.4.2 编译系统主流程main.mk研究 | 第22-23页 |
2.4.3 编译系统子项目架构Android.mk研究 | 第23-25页 |
2.5 Android系统启动研究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Android软件叠层对接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28-52页 |
3.1 用户空间框架层组件对接技术JNI机制研究 | 第28-32页 |
3.1.1 JNIEnv、Jclass、Jobject、Signature基础 | 第29页 |
3.1.2 Java组件与C/C++组件对接规范研究 | 第29-30页 |
3.1.3 C/C++组件与Java组件对接规范研究 | 第30-32页 |
3.2 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对接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32-39页 |
3.2.1 用户空间访问与系统调用对接设计 | 第32-34页 |
3.2.2 用户空间访问与procfs、sysfs对接设计 | 第34-36页 |
3.2.3 用户空间工具与总线设备驱动模型对接设计 | 第36-39页 |
3.3 驱动层支撑机制对接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39-51页 |
3.3.1 Android功耗控制及负载漏电检测研究与设计 | 第39-42页 |
3.3.2 SMP并行处理、异步事件处理数据一致性研究与设计 | 第42-45页 |
3.3.3 复位时序与CPU负荷自适应对接设计 | 第45-47页 |
3.3.4 输入子系统与多样化输入设备对接设计 | 第47-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Camera子系统无缝对接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52-76页 |
4.1 Camera子系统软件叠层对接技术研究 | 第52-56页 |
4.1.1 应用层与框架层组件对接技术研究 | 第53页 |
4.1.2 本地框架层C/S模式对接技术研究 | 第53-56页 |
4.1.3 CameraService、HAL层、Kernel层信息交互研究 | 第56页 |
4.2 Camera子系统软硬件对接设计 | 第56-62页 |
4.2.1 子系统软硬件对接设计 | 第56-59页 |
4.2.2 帧数据视频采集原理 | 第59页 |
4.2.3 驱动设计 | 第59-62页 |
4.3 Camera性能优化研究与设计 | 第62-70页 |
4.3.1 频闪抑制优化 | 第63-64页 |
4.3.2 镜头阴影校正 | 第64-65页 |
4.3.3 消色校正 | 第65-66页 |
4.3.4 白平衡优化 | 第66-67页 |
4.3.5 曝光及降噪处理 | 第67-68页 |
4.3.6 伽马校正及对比度优化 | 第68-70页 |
4.4 子系统集成优化与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与设计 | 第70-74页 |
4.4.1 视频录制帧数据格式转换算法优化设计 | 第70-73页 |
4.4.2 压力测试自动化脚本设计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