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现有方法和检测现状 | 第12页 |
1.3 共振光散射法概述 | 第12-18页 |
1.3.1 光散射技术 | 第12-13页 |
1.3.2 共振光散射基本概念和技术特点 | 第13-14页 |
1.3.3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的原理 | 第14页 |
1.3.4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检测应用 | 第14-17页 |
1.3.5 共振光散射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8-19页 |
1.4.1 表面活性剂 | 第18页 |
1.4.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法测定人血清中蛋白质含量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2.2.1 样品和试剂 | 第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3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21-2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9页 |
2.3.1 光谱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2.3.2 流动注射系统反应条件优化设计 | 第24-26页 |
2.3.3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 第26-27页 |
2.3.4 血清样品分析 | 第27-29页 |
2.3.5 FI-RLS 方法的优点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靛蓝胭脂红流动注射-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蛋白质 | 第30-3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3.1 光谱特征分析 | 第31页 |
3.3.2 PH 值对体系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反应时间和稳定性 | 第32页 |
3.3.4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3.5 靛蓝胭脂红用量 | 第32-33页 |
3.3.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3页 |
3.3.7 标准曲线 | 第33页 |
3.3.8 样品分析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蛋白质检测装置的总体设计 | 第35-39页 |
4.1 设计思想与功能需求 | 第35页 |
4.2 装置的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4.3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36-38页 |
4.3.1 检测装置的基本配置部件 | 第36-37页 |
4.3.2 基本部件的选择 | 第37页 |
4.3.3 影响检测装置测量准确度的因素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9-50页 |
5.1 ARM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39-40页 |
5.2 光电转换模块设计 | 第40-45页 |
5.2.1 光电转换电路中的电桥电路设计 | 第42页 |
5.2.2 光敏二极管的线性特性 | 第42-44页 |
5.2.3 DC-DC 电源模块 | 第44页 |
5.2.4 INA128 差分放大器 | 第44-45页 |
5.3 按键接口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5.4 LCD 显示电路 | 第46-47页 |
5.5 电机驱动电路 | 第47-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0-59页 |
6.1 软件的介绍 | 第50-51页 |
6.1.1 Protel 介绍 | 第50-51页 |
6.1.2 编译器 Keil uVision4 介绍 | 第51页 |
6.2 程序设计及软件流程图 | 第51-58页 |
6.2.1 键盘扫描程序设计 | 第51-54页 |
6.2.2 RLS 光谱绘制程序设计 | 第54-56页 |
6.2.3 显示溶液浓度程序 | 第56-5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7 系统调试 | 第59-62页 |
7.1 测试步骤及结果 | 第59-60页 |
7.2 硬件系统调试及误差分析 | 第60-6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蛋白质检测装置电路原理图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