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铜冶炼工业发展概况 | 第9-14页 |
1.1.1 国内外铜资源现状 | 第9-10页 |
1.1.2 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 第10-13页 |
1.1.3 铜精矿入炉原料要求 | 第13-14页 |
1.2 铜精矿造块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铜精矿特点 | 第14-15页 |
1.2.2 铜精矿造块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铜精矿造块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精矿成球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原料性能和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2.1 原料性能 | 第20-26页 |
2.1.1 铜精矿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2.1.2 铜精矿粒度组成 | 第21-22页 |
2.1.3 铜精矿表面性质 | 第22-24页 |
2.1.4 铜精矿其他物理性能 | 第24-25页 |
2.1.5 粘结剂物理性能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2.1 生球制备 | 第26-28页 |
2.2.2 分析检测 | 第28-30页 |
3 铜精矿制备生球特性 | 第30-43页 |
3.1 单种铜精矿的生球性能 | 第30-34页 |
3.1.1 铜精矿造球性能 | 第30-32页 |
3.1.2 生球热稳定性 | 第32-34页 |
3.2 配矿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配矿的造球性能 | 第34-36页 |
3.2.2 配矿对生球热稳定性影响 | 第36页 |
3.3 原料性能与生球性能的关系 | 第36-38页 |
3.3.1 原料性能与生球强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2 生球强度与热稳定性的关系 | 第37-38页 |
3.4 预处理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1 粒度组成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2 比表面积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3 预处理对生球热稳定性影响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粘结剂强化铜精矿生球制备 | 第43-53页 |
4.1 无机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1 无机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 第43-44页 |
4.1.2 无机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 第44-45页 |
4.2 有机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45-49页 |
4.2.1 有机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 第45-47页 |
4.2.2 有机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 第47-49页 |
4.3 复合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1 复合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 第49-50页 |
4.3.2 复合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 第50-51页 |
4.4 粘结剂类型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粘结剂改善铜精矿生球性能的机理 | 第53-68页 |
5.1 铜精矿吸附粘结剂后的表面动电位 | 第53-55页 |
5.1.1 铜精矿表面动电位测定 | 第53-54页 |
5.1.2 溶液pH对铜精矿吸附粘结剂后动电位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 铜精矿吸附粘结剂的红外光谱 | 第55-63页 |
5.2.1 铜精矿吸附芳香型粘结剂 | 第55-57页 |
5.2.2 铜精矿吸附羧基型粘结剂 | 第57-59页 |
5.2.3 铜精矿吸附胺基型粘结剂 | 第59-61页 |
5.2.4 铜精矿吸附脂基型粘结剂 | 第61-63页 |
5.3 铜精矿微观吸附形貌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