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60HZ 150MW静止励磁空冷发电机的技术创新点简介 | 第11-12页 |
1.3.1 冷却方式和通风结构 | 第11页 |
1.3.2 定子绝缘等级及其绝缘处理工艺 | 第11-12页 |
1.3.3 机壳和铁芯结构工艺 | 第12页 |
1.3.4 定子线圈换位和端部渐开线结构 | 第12页 |
1.3.5 转子绕组的应力释放 | 第12页 |
1.3.6 负序能力提高的措施 | 第12页 |
1.3.7 转子槽型和护环结构设计 | 第12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空冷发电机和水氢氢冷却发电机的技术经济对比 | 第14-24页 |
2.1 主要技术及性能对比 | 第14-17页 |
2.1.1 安全性对比 | 第14-15页 |
2.1.2 可靠性对比 | 第15页 |
2.1.3 冷却效果对比 | 第15-16页 |
2.1.4 效率的比较 | 第16-17页 |
2.1.5 运行维护便利性对比 | 第17页 |
2.1.6 对资源占用的比较 | 第17页 |
2.2 经济性对比 | 第17-23页 |
2.2.1 设备投资对比(见表2.2.1) | 第17-18页 |
2.2.2 安装、检验项目及费用对比 | 第18-19页 |
2.2.3 运行维护费用对比 | 第19-23页 |
2.3 技术经济对比结果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静止励磁方式和无刷励磁方式的技术经济对比 | 第24-28页 |
3.1 励磁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 第24页 |
3.2 无刷励磁系统的技术性能特点 | 第24-25页 |
3.2.1 无刷励磁系统的优点 | 第24-25页 |
3.2.2 无刷励磁系统的缺点 | 第25页 |
3.3 静止励磁系统的技术性能特点 | 第25-26页 |
3.3.1 静止励磁系统的优点 | 第26页 |
3.3.2 静止励磁系统的缺点 | 第26页 |
3.4 无刷励磁系统和静止励磁系统的经济性对比 | 第26-27页 |
3.5 技术经济对比结果 | 第27-28页 |
第四章 60Hz 150MW静止励磁空冷发电机的方案和结构设计简介 | 第28-40页 |
4.1 方案设计简介 | 第28页 |
4.2 总体结构示意 | 第28-31页 |
4.3 空气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结构 | 第31页 |
4.4 定子结构 | 第31-34页 |
4.4.1 定子机壳 | 第32页 |
4.4.2 定子铁芯 | 第32-33页 |
4.4.3 定子绕组 | 第33-34页 |
4.5 转子结构 | 第34-36页 |
4.5.1 转子大轴 | 第34页 |
4.5.2 转子绕组结构和绝缘 | 第34页 |
4.5.3 阻尼绕组 | 第34-35页 |
4.5.4 转子护环 | 第35页 |
4.5.5 转子大轴接地 | 第35-36页 |
4.5.6 风扇 | 第36页 |
4.6 座式轴承结构 | 第36-37页 |
4.7 测量检测装置 | 第37-38页 |
4.8 空气冷却器 | 第38页 |
4.9 补充空气用过滤器 | 第38页 |
4.10 联轴器及联接 | 第38页 |
4.11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转子强度的有限元分析和转子结构优化 | 第40-85页 |
5.1 转子强度分析的主要对象 | 第40-42页 |
5.2 应力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5.2.1 应力分析与强度理论 | 第42-43页 |
5.2.2 弹性有限元法 | 第43页 |
5.3 求解过程 | 第43-46页 |
5.3.1 几何离散 | 第43-45页 |
5.3.2 模型定义 | 第45-46页 |
5.3.2.1 材料属性 | 第45页 |
5.3.2.2 零部件之间的装配连接关系 | 第45页 |
5.3.2.3 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5.3.2.4 计算工况和载荷 | 第46页 |
5.3.3 求解计算 | 第46页 |
5.4 计算结果 | 第46-68页 |
5.4.1 转速3600 r/min下发电机转子机械强度计算 | 第46-62页 |
5.4.1.1 线圈匝数为12(8+4匝)时机械强度计算 | 第46-49页 |
5.4.1.2 线圈匝数为11(7+4匝)时机械强度计算 | 第49-53页 |
5.4.1.3 线圈匝数为11(8+3匝)时机械强度计算 | 第53-57页 |
5.4.1.4 线圈匝数为10(7+3匝)时机械强度计算 | 第57-61页 |
5.4.1.5 转子机械强度计算小结 | 第61-62页 |
5.4.2 转速3600 r/min下护环应力强度计算 | 第62-68页 |
5.4.2.1 护环初始过盈应力计算 | 第62-65页 |
5.4.2.2 转速3600 r/min时护环应力计算 | 第65-67页 |
5.4.2.3 小结 | 第67-68页 |
5.5 模型优化 | 第68-81页 |
5.5.1 转子主轴的优化 | 第68-79页 |
5.5.1.1 优化大齿齿根 | 第68-70页 |
5.5.1.2 优化槽帽 | 第70-71页 |
5.5.1.3 转子主轴最终优化模型及计算结果 | 第71-79页 |
5.5.2 护环加厚尺寸的选择 | 第79-81页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5.6.1 总体评价 | 第81-82页 |
5.6.2 安全系数计算 | 第82-85页 |
第六章 发电机型式试验结果 | 第85-90页 |
6.1 试验类别 | 第85页 |
6.2 试验依据 | 第85页 |
6.3 主要技术依据 | 第85页 |
6.4 试验项目与结果 | 第85-88页 |
6.5 发电机特性试验 | 第88-89页 |
6.5.1 发电机空载特性试验 | 第88页 |
6.5.2 发电机短路特性试验 | 第88-89页 |
6.5.3 不同转速下交流阻抗值 | 第89页 |
6.6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