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16页 |
1.1 心肌肌钙蛋白T与CK-MB比较 | 第13-14页 |
1.2 心肌肌钙蛋白T与心肌肌钙蛋白Ⅰ比较 | 第14-16页 |
2 重组人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及纯化 | 第16-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1页 |
2.1.1 pET-15b质粒及大肠杆菌BL21(DE3) | 第17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1.4 试剂的配制 | 第19-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氯化钙法制备感受态细菌 | 第21页 |
2.2.2 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菌株BL21(DE3) | 第21页 |
2.2.3 IPTG对重组蛋白的诱导作用分析 | 第21-23页 |
2.2.4 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的最适浓度确定 | 第23页 |
2.2.5 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最适时间确定 | 第23-24页 |
2.2.6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24页 |
2.2.7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4-25页 |
2.2.8 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 | 第25-26页 |
2.2.9 Brandford法检测上清蛋白质含量 | 第26-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2.3.1 IPTG对重组蛋白cTnT诱导作用分析 | 第28页 |
2.3.2 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的最适浓度分析 | 第28-29页 |
2.3.3 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的最适时间分析 | 第29-30页 |
2.3.4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30页 |
2.3.5 镍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 | 第30-31页 |
2.3.6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第31页 |
2.3.7 Brandford法测定上清蛋白质含量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8页 |
2.4.1 重组蛋白的表达体系 | 第33-34页 |
2.4.2 大肠杆菌破碎方法的选择 | 第34页 |
2.4.3 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2.4.4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35-36页 |
2.4.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6-37页 |
2.4.6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7-38页 |
3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综述 | 第43-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