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论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论文

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以宋楚泓之战为例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1页
导论第11-17页
 第一节 写作动因第11-13页
 第二节 理论方法第13页
 第三节 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四节 本文结构第14-17页
第一章 文献述评及理论框架第17-37页
 第一节 一般理论:社会结构、社会行为与社会变迁第17-21页
  (一) 社会结构理论第18-19页
  (二) 社会行为理论第19-21页
  (三) 社会变迁理论第21页
 第二节 历史文献:概括与述评第21-28页
  (一) 殷商至春秋时期的观念与制度:一般历史文献第21-24页
  (二) 春秋时期邦(外)交模式及其变迁的研究第24-28页
 第三节 本文视角:观念、制度与历史社会学第28-37页
第二章 殷商至春秋前期社会结构中的观念与制度第37-45页
 第一节 殷商社会结构中的观念与制度第37-39页
  (一) 殷商社会观念第37-38页
  (二) 殷商制度第38-39页
 第二节 泓之战前周代社会结构与变迁第39-44页
  (一) 西周社会观念第39-41页
  (二) 西周制度第41-43页
  (三) 春秋前期的社会结构中的观念与制度及其变迁第43-44页
 第三节 殷商观念、制度的比较第44-45页
第二章 观念、制度与宋楚泓之战第45-69页
 第一节 泓之战及作战双方的观念、制度背景第45-49页
  (一) 作为历史事件的宋楚泓之战第45-46页
  (二) 宋国第46-47页
  (三) 楚国第47-49页
 第二节 观念、制度视角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宋襄公第49-59页
  (一) 作为历史人物的宋襄公第49-54页
  (二) 分析:宋襄公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第54-57页
  (三) 案例:“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第57-59页
 第三节 观念、制度视角对历史事件分析:宋楚泓之战第59-69页
  (一) 起因第59-60页
  (二) 经过第60-63页
  (三) 结果分析第63-67页
  (四) 案例:“宋贤目夷君”第67-69页
第三章 观念、制度与泓之战后春秋邦国交往模式的变迁第69-80页
 第一节 概述第69-70页
 第二节 分类简述:战争、盟誓及思想界的反响第70-76页
  (一) 泓之战后十年的四次战争第70-75页
  (二) 春秋社会变迁——思想界的反响第75页
  (三) 春秋至战国的盟誓变迁第75-76页
 第三节 简单案例:齐桓、晋文争霸与宋、楚两国行为模式变迁第76-80页
  (一)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齐桓、晋文两公争霸行为比较第76-77页
  (二) “天之弃商”与“射天”——观念、制度与泓之战后的宋国第77-78页
  (三) 从“蛮夷”到“华夏”——观念、制度与春秋时期楚国行为模式的变迁第78-79页
  (四) 小结第79-80页
结语第80-83页
 (一) 文章小结第80-82页
 (二) 本文的不足与尚待解决的问题第82-83页
附录第83-89页
 附录一 宋襄公史料汇总第83-87页
 附录二公元前648 年至前627 年的战争第87-88页
 附图一春秋形势图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古代文献及其注疏第89页
 英文类第89-91页
 中文类第91-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对话的身份构建/重构--以《良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下一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