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拉制、拉拔论文--拉制、拉拔工艺论文--线材拉制论文

柱状晶Cu-Al-Be超弹性合金丝等温拉拔工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CONTENTS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形状记忆合金第14-16页
        1.2.1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第14页
        1.2.2 形状记忆效应机制第14-15页
        1.2.3 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第15-16页
    1.3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第16-17页
    1.4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简介第17-21页
        1.4.1 Cu-Al-Be形状记忆合金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记忆合金变形过程中金属学问题第18-19页
        1.4.3 Cu-Al-Be形状记忆合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4.4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疲劳第20-21页
    1.5 热型连铸制备Cu-Al-Be第21页
    1.6 再结晶第21-23页
        1.6.1 动态再结晶发生的条件第22-23页
        1.6.2 动态再结晶的研究现状第23页
    1.7 Cu-Al-Be合金等温变形的前期研究第23-24页
    1.8 拉拔工艺第24-25页
        1.8.1 拉拔工艺参数第24-25页
            1.8.1.1 拉拔模具第24页
            1.8.1.2 润滑剂第24-25页
            1.8.1.3 拉拔速度第25页
    1.9 课题的提出第25-27页
第二章 热型连铸制备Cu-Al-Be超弹性合金丝第27-31页
    2.1 热型连铸工艺第27-28页
        2.1.1 热型连铸技术的原理第27页
        2.1.2 热型连铸的工艺参数第27-28页
            2.1.2.1 铸型温度第27-28页
            2.1.2.2 冷却距离第28页
            2.1.2.3 连铸速度第28页
    2.2 热型连铸制备Cu-Al-Be超弹性合金丝第28-29页
        2.2.1 原料配制第28页
        2.2.2 热型连铸第28-29页
            2.2.2.1 热型连铸的装置第28-29页
            2.2.2.2 热型连铸过程第29页
    2.3 Cu-Al-Be超弹性合金丝固溶处理第29-31页
第三章 等温拉拔试验第31-45页
    3.1 等温拉拔试验第31-42页
        3.1.1 等温拉拔装置第31-35页
            3.1.1.1 模具加热装置第31-33页
            3.1.1.2 试样加热设备第33-34页
            3.1.1.3 冷却装置第34页
            3.1.1.4 传动装置第34-35页
        3.1.2 拉拔模具设计第35-38页
            3.1.2.1 拉拔模具材料第35-36页
            3.1.2.2 拉拔模具结构设计第36-38页
        3.1.3 合金丝前端的轧头方法第38-39页
        3.1.4 等温拉拔工艺参数第39-42页
            3.1.4.1 拉拔延伸率第39-40页
            3.1.4.2 变形温度第40页
            3.1.4.3 拉拔速度第40-41页
            3.1.4.4 润滑剂的选取第41-42页
    3.2 等温拉拔后的组织性能检测第42-45页
        3.2.1 金相观察第42页
        3.2.2 循环拉伸试验第42页
        3.2.3 弯曲疲劳试验第42-45页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第45-66页
    4.1 试验概述第45页
    4.2 拉拔结果第45页
    4.3 金相观察第45-52页
        4.3.1 铸态组织第45-46页
        4.3.2 变形后的金相组织第46-49页
            4.3.2.1 一次变形第46-48页
            4.3.2.2 二次变形第48-49页
        4.3.3 金相结果分析第49-52页
    4.4 循环拉伸试验第52-57页
        4.4.1 试验结果第52-54页
        4.4.2 结果分析第54-56页
            4.4.2.1 延伸率第54-56页
            4.4.2.2 残余应变第56页
        4.4.3 循环拉伸结果总结第56-57页
    4.5 弯曲疲劳试验结果第57-66页
        4.5.1 弯曲疲劳断裂次数第57-58页
        4.5.2 弯曲疲劳断口分析第58-65页
        4.5.3 疲劳试验结果总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体和沉积物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研究和应用
下一篇:钯基阳极氧化改性铝片催化剂的制备及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