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与热泵/空调耦合系统热力学行为及应用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21页 |
1.1.1 中国能源现状 | 第15-17页 |
1.1.2 中国能源发展对策 | 第17-18页 |
1.1.3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 | 第18-19页 |
1.1.4 中国太阳能应用及发展前景 | 第19-2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21-24页 |
1.2.1 太阳能光伏与冷热源设备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2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研究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2章 光伏电池及建筑冷热源基本理论 | 第26-39页 |
2.1 太阳能光伏电池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2.2 光伏电池基本分类 | 第27-28页 |
2.3 常见的光伏电池 | 第28-31页 |
2.4 光伏电池基本特性 | 第31-34页 |
2.4.1 光伏电池伏安特性 | 第31-32页 |
2.4.2 光伏电池温度特性 | 第32-33页 |
2.4.3 光伏电池光照特性 | 第33页 |
2.4.4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 第33-34页 |
2.5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基本概念 | 第34-37页 |
2.5.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基本组成 | 第34-35页 |
2.5.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种类 | 第35-37页 |
2.6 建筑冷热源系统基本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6.1 能量和能量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6.2 (火用)和(火用)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分布式光伏与建筑冷热源耦合系统 | 第39-49页 |
3.1 分布式光伏耦合系统基本组成 | 第40-43页 |
3.2 分布式光伏耦合系统运行模式 | 第43-45页 |
3.3 分布式光伏耦合系统特点 | 第45-46页 |
3.4 分布式光伏耦合示范实验系统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光伏发电系统性能预测模型 | 第49-70页 |
4.1 光伏发电系统常见的性能预测模型 | 第49-50页 |
4.2 灰色模型 | 第50-53页 |
4.3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 第53-58页 |
4.4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58-68页 |
4.5 三种模型对比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光伏电池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70-84页 |
5.1 光伏电池热力学行为模型 | 第70-72页 |
5.2 光伏电池的无量纲参数模型 | 第72-79页 |
5.2.1 量纲分析及应用 | 第72-73页 |
5.2.2 量纲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73页 |
5.2.3 基于 π 定理的光伏电池量纲关联式 | 第73-75页 |
5.2.4 确定关联式的参数 | 第75-79页 |
5.3 无量纲参数模型实例验证与分析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热力学行为研究 | 第84-104页 |
6.1 中南地区基本特点 | 第84-85页 |
6.2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热力学行为模型 | 第85-90页 |
6.2.1 光伏与空气源热泵耦合系统(火用)模型 | 第85-88页 |
6.2.2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火用)耗成本模型 | 第88-89页 |
6.2.3 市电驱动热泵系统(火用)耗成本模型 | 第89-90页 |
6.3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碳排放模型 | 第90页 |
6.4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模型分析 | 第90-93页 |
6.4.1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火用)模型分析 | 第90-92页 |
6.4.2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火用)成本模型分析 | 第92-93页 |
6.5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热力学模型应用 | 第93-102页 |
6.5.1 耦合系统最大(火用)效率模型应用 | 第93-97页 |
6.5.2 耦合系统(火用)耗成本模型应用 | 第97-102页 |
6.6 耦合系统碳排放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102-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城镇光伏可用能力评价 | 第104-116页 |
7.1 韶山市基本信息 | 第104-105页 |
7.2 韶山主城区建筑分布调查 | 第105-107页 |
7.3 主城区不同建筑光伏可用能力评价 | 第107-112页 |
7.4 韶山市主城区域总体光伏可用能力评价 | 第112-115页 |
7.5 主城区总体光伏可用能力评价 | 第115-11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1 结论 | 第116-117页 |
2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3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30页 |
附录B(论文中部分程序代码) | 第130-133页 |
附录C(攻读博士期间所参加的课题)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