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名词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黄萎病与棉花生产 | 第13-14页 |
1.2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途径 | 第14-16页 |
1.2.1 栽培措施 | 第14-15页 |
1.2.2 传统抗病育种途径 | 第15页 |
1.2.3 化学与生物防控 | 第15-16页 |
1.3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与抗病种质创新 | 第16-17页 |
1.4 乙烯与棉花黄萎病抗性 | 第17-19页 |
1.5 AP2/ERFs转录因子与棉花黄萎病抗性 | 第19-21页 |
1.6 次生合成物质与棉花黄萎病抗性 | 第21-23页 |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23-24页 |
2.2 转GBERF1-LIKE棉花材料的获得与鉴定 | 第24页 |
2.3 转GBERF1-LIKE拟南芥材料的获得与鉴定 | 第24页 |
2.4 大丽轮枝菌V991活化及接菌鉴定 | 第24-25页 |
2.5 乙烯利、茉莉酸甲酯、V991处理及基因表达分析 | 第25页 |
2.6 转基因棉花、拟南芥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s)转录分析 | 第25-26页 |
2.7 木质素总量测定 | 第26-27页 |
2.8 木质素单体组分测定 | 第27页 |
2.9 棉花茎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 | 第27页 |
2.10 GHHCT1及ATPAL3启动子克隆及酵母单杂交分析 | 第27-28页 |
2.11 双荧光酶报告分析 | 第28-29页 |
2.12 超表达GBERF1-LIKE棉花材料的VIGS-GHHCT1分析 | 第29页 |
2.13 GBERF1-LIKE互作蛋白的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4页 |
3.1 GBERF1-LIKE的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3页 |
3.2 GBERF1-LIKE组织表达与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3.3 棉花、拟南芥转基因系的分子鉴定与接种鉴定 | 第34-36页 |
3.4 抗病信号路径与木质素合成路径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36-42页 |
3.4.1 转基因棉花与拟南芥系中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s)的表达分析 | 第36-38页 |
3.4.2 转基因棉花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4.3 转基因拟南芥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3.4.4 转基因棉花材料接种黄萎病菌后的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3.4.5 转GbERF1-like拟南芥材料中接V991后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3.5 转GBERF1-LIKE棉花茎的木质素组织化学染色 | 第42-43页 |
3.6 转GBERF1-LIKE棉花及拟南芥茎中的木质素总量测定 | 第43-44页 |
3.7 转GBERF1-LIKE棉花茎中的木质素单体组分测定 | 第44-45页 |
3.8 转GBERF1-LIKE拟南芥茎中的木质素单体组分测定 | 第45-46页 |
3.9 GHHCT1及ATPAL3启动子与GBERF1-LIKE酵母单杂交分析 | 第46-47页 |
3.10 GBERF1-LIKE转录调控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的双分子荧光报告分析 | 第47-48页 |
3.11 超表达GBERF1-LIKE棉花系中对GHHCT1的VIGS分析结果 | 第48-52页 |
3.12 GBERF1-LIKE互作蛋白检测分析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9页 |
4.1 GBERF1-LIKE参与棉花抗病反应 | 第54-55页 |
4.2 GBERF1-LIKE增强棉花、拟南芥对黄萎病菌的抗性 | 第55页 |
4.3 棉花、拟南芥中GBERF1-LIKE对木质素单体合成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别 | 第55-56页 |
4.4 GBERF1-LIKE激活木质素合成而提高对生物逆境的抗性 | 第56页 |
4.5 GBERF1-LIKE其它的可能调节作用 | 第56-57页 |
4.6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5页 |
附录1 所有引物的序列 | 第75-77页 |
附录2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启动子中的GCCGCC-BOX元件 | 第77-78页 |
附录3 GhHCT1及AtPAL3的启动子序列及顺式元件 | 第78-80页 |
附录4 简历和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和投稿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