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章 清代边疆地区“汉奸”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 第18-31页 |
第一节 改土归流与“汉奸”问题的显现 | 第18-21页 |
一、西南边疆地区的“汉奸”现象于明代已显现 | 第18-19页 |
二、康熙朝对“汉奸”现象的少量关注 | 第19-20页 |
三、雍正朝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与“汉奸”问题的突显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汉奸”问题的发展 | 第21-26页 |
第三节 “汉奸”行为类型与发展演变 | 第26-31页 |
一、煽惑土司和苗夷的不法行为 | 第27-28页 |
二、盘剥土司和夷民财产 | 第28-29页 |
三、包揽和教唆诉讼 | 第29页 |
四、协助藩属国损害清政府利益和参与藩属国内部斗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汉奸”的活动与社会危害 | 第31-52页 |
第一节 主使土司和苗民的不法行为 | 第31-38页 |
一、主使土司抵制改土归流 | 第31-34页 |
二、挑起土司之间的争斗 | 第34-35页 |
三、充当苗人叛乱的策划者和教唆者 | 第35-37页 |
四、教唆夷民烧杀抢劫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参与土司和苗民变乱 | 第38-45页 |
一、参与土司的反叛斗争 | 第38-39页 |
二、苗民起义的参与者和追随者 | 第39-44页 |
三、为番民贩私和销赃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侵占夷民和土司的田地 | 第45-48页 |
第四节 参与藩属国危害中国利益的活动 | 第48-50页 |
第五节 进入藩属国为匪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清政府的“汉奸”治策 | 第52-82页 |
第一节 清廷内部关于安定苗疆的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二节 “汉奸”治理的直接对策 | 第55-69页 |
一、严密缉拿,从重究拟 | 第55-59页 |
二、严格保甲制度,禁止汉民私往夷地 | 第59-61页 |
三、将稽查和捉拿汉奸列入土司与流官考成 | 第61-64页 |
四、对土司聘用主文和延幕进行严格控制 | 第64-65页 |
五、颁行保护夷民田地所有权和利益的措施 | 第65-69页 |
第三节 “汉奸”治理的间接措施 | 第69-82页 |
一、严惩官史和兵役欺压夷民的行为 | 第69-72页 |
二、以夷治夷 | 第72-74页 |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 第74-76页 |
四、对遣犯在偏远夷民聚集区的安置进行限制 | 第76-78页 |
五、推行多项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生计的措施 | 第78-82页 |
第四章 清代“汉奸”治策的成效与不足 | 第82-94页 |
第一节 清代“汉奸”治策的成效 | 第82-85页 |
一、“汉奸”治策的全面性 | 第82-83页 |
二、客观上保护了苗夷民众的利益 | 第83-84页 |
三、维持了土司地区的稳定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汉奸”治理中关键措施的缺失 | 第85-94页 |
一、保甲制度未在苗疆和土司地区严格推行 | 第85-88页 |
二、未完善苗疆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 第88-89页 |
三、忽视了夷民人口增长与土地生产力不足的矛盾 | 第89-92页 |
四、堵塞番民借以改善生活的贸易途径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清代“汉奸”问题的复杂性 | 第94-118页 |
第一节 民夷隔离:“汉奸”治理的一把“双刃剑” | 第94-99页 |
一、禁止民人进入苗寨和番地 | 第94-97页 |
二、对民夷通婚的时驰时禁 | 第97-98页 |
三、禁止内地民人私入藩属国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从“汉民”到“内地民人”:清代“汉奸”身份条件的扩展 | 第99-105页 |
一、“内地”和“民人”的涵义 | 第99-101页 |
二、内地民人:“汉奸”的身份条件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 摇摆不定的“汉奸”治策:对盘剥田产者的宽松处理 | 第105-109页 |
第四节 “汉奸”认定和处置缺乏法理依据 | 第109-111页 |
第五节 “汉奸”治策实施过程中的倒退和矛盾 | 第111-118页 |
一、从“教化”到“愚民”:清政府在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倒退 | 第111-113页 |
二、从“同化”到“隔离”:清政府在民、苗通婚中的矛盾心理 | 第113-114页 |
三、“汉奸”治理的关键:封禁与开发之争 | 第114-116页 |
四、因“汉奸”危害被夸大而忽略其它导致边疆动乱的因素 | 第116-118页 |
结语 | 第118-122页 |
一、“汉奸”:一个主要用于边疆治理问题的词汇 | 第118-119页 |
二、羁縻思想影响下“汉奸”治策的不足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