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2.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的任务 | 第16-21页 |
3. 依据材料、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 第21-26页 |
第1章 建设任务的推动:321地质队的建立 | 第26-47页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 | 第26-31页 |
2. 铜官山区位及开发历史 | 第31-34页 |
3. 321地质队的成立与人才配置 | 第34-38页 |
4. 321地质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 第38-47页 |
第2章 勘探铜官山与“铜官山式” | 第47-68页 |
1. 铜官山矿田的勘探 | 第47-55页 |
2. 铜官山地质研究 | 第55-58页 |
3. 铜官山外围普查及新人的成长 | 第58-68页 |
第3章 讲求实效的研究:江北找矿之经验与教训 | 第68-78页 |
1. 全面普查阶段与321队转入江北 | 第68-70页 |
2. 华东地质局的建立及321队改组 | 第70-72页 |
3. 穿山洞铜矿床的发现与勘探 | 第72-74页 |
4. 拔茅山勘查经过及经验教训 | 第74-78页 |
第4章 从材料到理论:勘探热潮与区域构造学的探索 | 第78-104页 |
1. 勘探狮子山矿床 | 第78-84页 |
2. 勘探凤凰山矿床 | 第84-87页 |
3. 找矿“大跃进” | 第87-96页 |
4. 区域构造研究 | 第96-104页 |
第5章 1:5万普查-测量 | 第104-120页 |
1. 1:5万普查-测量的背景 | 第104-107页 |
2. 铜陵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提出与实施 | 第107-110页 |
3. 兼作1:5万区测试点及补充工作 | 第110-114页 |
4. 铜陵1:5万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 第114-120页 |
第6章 “多层楼成矿模式”与隐伏矿床的发现 | 第120-128页 |
1. 成矿“多层楼”特征及老鸦岭、大团山铜矿的发现 | 第120-124页 |
2.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 第124-128页 |
第7章 “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形成 | 第128-144页 |
1. 矿床学上的“水火之争”及相关探索 | 第128-131页 |
2. 常印佛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 | 第131-138页 |
3. 创新价值:与同时代层控矿床研究之比较 | 第138-144页 |
结语 | 第144-154页 |
1. 任务驱动的研究 | 第145-147页 |
2. 计划体制下的自由探索 | 第147-149页 |
3. 实践中的人才培养 | 第149-150页 |
4. 历史经验及借鉴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