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苦荞简介 | 第12-13页 |
1.2 苦荞黄酮类成分 | 第13-17页 |
1.3 苦荞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4 荞麦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1.4.1 降血糖、血脂、血压作用 | 第18页 |
1.4.2 抗氧化作用 | 第18-19页 |
1.4.3 抗肿瘤作用 | 第19页 |
1.4.4 抑菌作用 | 第19页 |
1.4.5 其他作用 | 第19页 |
1.5 苦荞种子黄酮成分调控机制 | 第19-22页 |
1.5.1 苯丙烷代谢途径 | 第20页 |
1.5.2 二氢山奈酚支路途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苦荞种子黄酮类成分定性研究 | 第22-35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样本与试剂 | 第22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22页 |
2.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第22-23页 |
2.2.3.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3.2 LC-MS-TOF谱分析 | 第23页 |
2.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4页 |
2.3.1 苦荞黄酮成分鉴定 | 第24-34页 |
2.3.1.1 基于LC-QTOF-MS的苦荞种子黄酮化合物鉴定 | 第24-26页 |
2.3.1.2 基于LC-QQQ-MSMS的苦荞种子黄酮化合物鉴定 | 第26-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苦荞种子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建立 | 第35-42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2.1 样本与试剂 | 第35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35页 |
3.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第35-36页 |
3.2.3.1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3.2 LC-MSMS-QQQ谱分析 | 第36页 |
3.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3.1 三重四级杆QQQ方法的优化 | 第36-38页 |
3.3.2 对照品方法的优化 | 第38-39页 |
3.3.3 样品对照品的检测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靶向黄酮代谢组学的苦荞种子性状对黄酮代谢物影响研究 | 第42-52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样本与试剂 | 第42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42-43页 |
4.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第43-44页 |
4.2.3.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3.2 LC-MSMS-QQQ谱分析 | 第43-44页 |
4.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3.1 苦荞种仁和种皮品种的确定 | 第44-46页 |
4.3.2 苦荞种子代谢物分析 | 第46-47页 |
4.3.3 数据整理 | 第47-51页 |
4.3.3.1 数据模型 | 第47-49页 |
4.3.3.1.1 OPLS-DA的分析 | 第47-48页 |
4.3.3.1.2 火山图的分析 | 第48-49页 |
4.3.3.2 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4.3.3.2.1 苦荞种子颜色对代谢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3.2.2 苦荞种子形状对代谢物的影响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苦荞种仁和种皮黄酮成分差异研究 | 第52-57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5.2.1 样本与试剂 | 第52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52-53页 |
5.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第53页 |
5.2.3.1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5.2.3.2 LC-MSMS-QQQ谱分析 | 第53页 |
5.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5.3.1 PCA分析 | 第54页 |
5.3.2 火山图分析 | 第54页 |
5.3.3 苦荞种仁和种皮黄酮代谢物的差异 | 第54-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苦荞种子蒽醌类成分定性及定量研究 | 第57-67页 |
6.1 前言 | 第5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6.2.1 样本与试剂 | 第57页 |
6.2.2 样品制备 | 第57页 |
6.2.3 实验仪器与条件 | 第57-58页 |
6.2.3.1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6.2.3.2 LC-MS谱分析 | 第58页 |
6.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5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6.3.1 基于LC-QTOF-MS的苦荞种子蒽醌代谢物鉴定 | 第59页 |
6.3.2 基于LC-QQQ-MSMS的苦荞种子蒽醌代谢物鉴定 | 第59-60页 |
6.3.3 蒽醌类代谢物的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6.3.4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1-62页 |
6.3.5 对照品方法的优化 | 第62页 |
6.3.6 样品的制备与检测 | 第62页 |
6.3.7 数据分析 | 第62-66页 |
6.3.7.1 苦荞不同颜色中蒽醌代谢物的差异 | 第62-64页 |
6.3.7.2 苦荞不同形状中蒽醌代谢物的差异 | 第64页 |
6.3.7.3 种仁和种皮中蒽醌代谢物的差异 | 第64-66页 |
6.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苦荞种子黄酮类成分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 第67-71页 |
7.1 前言 | 第6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7.2.1 苦荞青色种子的获得 | 第67页 |
7.2.2 苦荞青色种子代谢组学的分析 | 第67-69页 |
7.2.3 苦荞青色种子转录组学的分析 | 第69-70页 |
7.3 目前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0页 |
7.4 目前实验以及后续实验安排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或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