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4-20页 |
1.1 白蚁概述 | 第14页 |
1.2 白蚁肠道内的微环境 | 第14-15页 |
1.3 白蚁肠道内的共生菌群 | 第15-17页 |
1.3.1 白蚁肠道内的二元纤维素降解系统 | 第15-16页 |
1.3.2 白蚁与其共生菌群 | 第16-17页 |
1.4 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17-19页 |
1.4.1 细菌的分类学研究 | 第17页 |
1.4.2 乳球菌属细菌的特征 | 第17-18页 |
1.4.3 乳球菌属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 白蚁样品的采集和饲养 | 第20页 |
2.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1 EG培养基 | 第20页 |
2.2.2 AM培养基 | 第20页 |
2.2.3 MRS培养基(好氧) | 第20页 |
2.2.4 MRS培养基(厌氧) | 第20-21页 |
2.3 溶液、酶和试剂 | 第21-22页 |
2.3.1 常用的溶液和试剂 | 第21页 |
2.3.2 其他常用试剂 | 第21-22页 |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3.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可培养厌氧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25页 |
3.1.1 白蚁肠道不同部位菌悬液的制备 | 第23页 |
3.1.2 肠道不同部位可培养厌氧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23-24页 |
3.1.3 分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24页 |
3.1.4 分离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24-25页 |
3.1.5 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ARDRA图谱聚类分析 | 第25页 |
3.2 两株乳球菌新菌的鉴定 | 第25-30页 |
3.2.1 两株分离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26页 |
3.2.2 两株分离菌的表型观察 | 第26-27页 |
3.2.3 两株分离菌生长特性分析 | 第27页 |
3.2.4 两株分离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5 两株分离菌基因组DNA G+Cmol%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3.2.6 两株分离菌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0-64页 |
4.1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厌氧细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30-47页 |
4.1.1 肠道分离菌株数量及形态 | 第30-31页 |
4.1.2 肠道分离菌株的革兰氏染色 | 第31页 |
4.1.3 肠道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析 | 第31-33页 |
4.1.4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ARDRA聚类分析 | 第33-36页 |
4.1.5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6-44页 |
4.1.6 在厌氧条件下用两种培养基从象白蚁肠道分离菌株的比较 | 第44-45页 |
4.1.7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的多样性比较 | 第45-47页 |
4.2 两株乳球菌新菌的鉴定 | 第47-64页 |
4.2.1 两株分离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51页 |
4.2.2 两株分离菌的表型观察 | 第51-53页 |
4.2.3 两株分离菌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4 两株分离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55-60页 |
4.2.5 两株分离菌基因组DNA G+C含量的测定 | 第60页 |
4.2.6 两株分离菌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 第60-61页 |
4.2.7 两株分离菌的鉴定结果 | 第61-62页 |
4.2.8 两株分离菌的描述 | 第62-64页 |
5. 讨论 | 第64-68页 |
5.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对分离菌的选择作用 | 第64-65页 |
5.2 海南象白蚁肠道不同部位共生菌的菌群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5.3 两株乳球菌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